證券時報 2012-07-03 08:55:00
在上周五原油價格飆升9.4%之后,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了集體猛漲,但是大宗商品是否迎來了打贏翻身仗的機會?分析人士卻普遍表示謹慎,認為大宗商品后市仍有可能再創新低。
昨日,就在亞洲商品市場仍在為上周五飆升行情而補漲的同時,許多國際市場的投資者卻紛紛在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場進行獲利回吐操作,致使多數品種的跌幅在1%以上。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當日的補漲行情也是虎頭蛇尾,普遍高開低走,漲幅遠遠不及上周五國際市場的漲幅。
“歐盟領導人在上周的峰會上表示將拿出有效措施阻止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但是危機不會就此結束。上周的市場反應情緒化太嚴重,大宗商品價格仍未脫離5月份以來的整理區間,而要擺脫近期的下跌趨勢也仍需突破相當多的阻力。”格林期貨研發總監李永民說。
在過去的兩個月內,大宗商品整體始終是漲少跌多。據國內知名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100ppi.com)價格最新監測結果顯示,今年6月58個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11種,集中在農副板塊(共3種)和化工板塊(共2種),而漲幅在5%以上的商品則主要集中在農副板塊,其中漲幅前三的商品分別為豆粕(5.24%)、燒堿(4.76%)和浮法玻璃(4.39%)。環比下降的商品共46種,集中在能源(共8種)和有色(共7種),而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則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塊,其中跌幅前三的商品分別為乙二醇(-13.72%)、PET(-12.50%)和滌綸(-12.24%)。
而上述情況也得到了國內另一制造業經濟評價指標PMI的驗證。7月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報50.2%,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并創出7個月來的低點,顯示經濟下滑趨勢仍在持續。從11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有所上升,其余指數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歐債危機反復震蕩,不確定性較大,上周五的提振行情可能會非常短暫。而原油價格在后市重新創出新低,也并非不是沒有可能。”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認為,原油短中期都存在較大利空。上周五,國際油價飆升逾9%,8月合約結算價上周五漲7.27美元至84.96美元,漲幅約9.4%,為2009年3月以來單日最大的百分比漲幅。
短期來看,作為成品油全球最大消費增長極的中國近期需求并不樂觀。由于貿易商、消費者都對7月11日成品油下調預期較強,近期拿貨意愿較弱,中石化、中石油及地煉企業出貨困難,在降低開工率的情況下多數庫存仍達高點。受此影響,煉廠將不得已繼續調低供應量。
中期來看,原本原油依存度較高的美國已逐漸將石化原料重心轉向本國低價的頁巖氣資源,對原油的依存度逐步降低。此舉勢必導致其他國家地區的跟風,將對原油需求形成較大利空。“原油已然失去價格平衡,短期內難言支撐位,7月中旬或方可明朗。” 劉心田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