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3 01:27:2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保險業進軍醫療產業的號角正式吹響!
6月19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保險業服務醫改,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并鼓勵探索保險公司興辦醫療機構。保險業內人士就此表示,保險公司一旦介入醫療產業,對于延長健康保險產業鏈具有重大意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平安(601318,SH)、人保健康等個別險企業介入了醫療健康產業,充當行業的探路先鋒!本周,《每日經濟新聞》“保險周刊”的“壽險大變局”系列報道將和你一起關注保險公司介入醫療產業的相關情況。
“在醫改的諸多政策中,稅收優惠是最大的利好。”一健康險公司負責人如此表示,“《通知》是商業健康險發展歷史上最好的一次政策,但具體內容需要盡快明確。”
南開大學保險系主任朱銘來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政策的頂層設計來看,對商業健康險的發展無疑非常有利。如國家“十二五”醫改規劃中,允許動用醫保基金購買重大疾病保險等,為保險公司的發展打開了制度屏障。今后保險公司參與社保基金、新農合的補充醫療保險服務,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朱銘來表示,保險行業參與醫療機構的投資或者參與公立醫院的改革,是很大的進步,但從現實情況看,開設一家醫療機構的成本非常高,從商業保險公司的投資實力來看,目前應該有5~6家的保險公司有能力投資醫療機構。具體在投資醫療機構上怎么定位,還要看不同保險公司的目標群體與區域選擇。
三大利好尚需細化
醫改“十二五”規劃將給商業保險公司帶來哪些利好?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受關注的有以下三大利好。
首先,“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制定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其次,在推動健康保險參與醫保體系建設方面,“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服務;積極探索利用基本醫保基金購買商業大病保險,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第三,要求各保險公司探索保險公司興辦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徑,延長健康保險產業鏈。
存三大難點
不過,無論是醫改“十二五”規劃還是保監會的《通知》,在具體貫徹執行過程中,都面臨著一些難點。業內人士表示,“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保險機構、行業協會等共同努力研究解決,使政策利好轉化為實際成效。”
具體而言,存在三大難點。首先,所謂稅收優惠的具體內容、出臺時間等尚不明確。保險業內人士就此表示,在養老險領域,上海的延稅保險政策也說了好幾年了,預計今年才能夠出臺,而在健康險領域,稅收優惠具體內容有哪些,哪些險種能夠享受優惠,目前尚不明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盡快解決,就會影響規劃的實際執行效果。
其次,《醫改“十二五”規劃》提出“積極探索利用基本醫保基金購買商業大病保險,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但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仍缺乏可操作的規定和要求”。
與之相類似的是,《通知》再次明確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實際上此政策在2009年新醫改方案出臺時就已經明確,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習慣于由政府自己辦理各類醫療保險,排斥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的參與。此外,什么樣的機構具備經辦的“資質”,也有待進一步明確。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壽險公司都可以經營健康險業務。根據保監會的統計,2012年1~5月健康險保費收入為360.5億元,同期人身險保費為4888億元,健康險占比僅為7.4%。據了解,在壽險公司發展健康險業務時,不少健康險是作為其他壽險產品的附加險形式來銷售的,屬于虧錢賺吆喝的險種。另據數據顯示,國內四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人保健康險規模最大,截至2012年1~5月,人保健康原保費收入達46億元;平安健康險僅有7175萬元,昆侖健康險為6803萬元;和諧健康險的保費為5154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盡管存在諸多難點,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平安、人保健康等個別險企業介入了醫療健康產業,充當行業的探路先鋒,其中,人保平安探索出的三種模式,引人關注。
·企業樣本
樣本一 人保“插足”基本醫保 “湛江模式”推向全國
新醫改方案正式實施以來,政府委托商業保險機構經辦社保項目的試點,在全國一些地區推廣,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人保健康的“湛江模式”。
2009年1月,湛江市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運行。為了進一步改善“并軌”后醫保報銷手續煩瑣、醫療資源配置不均、政府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狀況,湛江市決定引入商業手段,攜手人保健康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提供一體化管理和服務。“湛江模式”最核心的做法,就是從現有的社會保障基金存量中,將原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的15%撥出,用于購買人保健康的大額醫療補助保險服務。湛江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在每人每年同樣交20元保費,不用多出一分錢的情況下,保障額度卻在逐年大幅增加:從2007年的1.5萬元,到2009年的5萬元,再到2011年的10萬元,
據介紹,“湛江模式”之所以成果顯著,其要義是合署辦公,并駐費用審核和醫療核查等專業人員。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建立實時動態的信息共享系統和藥品診療目錄系統,強化對定點醫院醫療服務的有效約束和監管,進而實現對就醫行為的全過程監控,有效控制掛床、小病大治等不合理醫療行為。由商業保險公司對不同醫院實行差異化起付標準和報銷比列,以起到引導群眾合理就醫,促進重點醫院和基層醫院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政協委員、人保集團董事長吳焰在2011年、2012年的政協提案中連續兩年提及 “湛江模式”。在2011年的提案中,吳焰列舉了“湛江模式”的幾大優點,一是實現了“政府不多花一分錢、老百姓不多出一分錢,而居民保障金額大幅提高”,最高保障限額比過去提高4~5倍;二是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通過構建一體化服務平臺,改變了過去醫療保障體系運行不透明、不陽光以及層層審批,環節多、周期長的問題;三是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四是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湛江模式”探索了欠發達地區醫改建設的新路子,成為商業保險參與新醫改建設的典型樣本。不過,在發展中也存在難題,保險業內人士認為,“湛江模式”對政府依存度高,推廣力度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對此,吳焰在2011年的提案中也坦言,由于理念和認識上的差異,“湛江模式”也存在不同的聲音,如個別政府部門和少數地方政府對引入保險公司參與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還存在顧慮,認為社會保障工作是政府的事,應由政府主導和具體實施,其管理和服務應由政府統一承擔,不必引入社會資源等。
樣本二 保險+藥業 人保牽手康美藥業試水健康管理
藥業和保險,兩個完全不搭界的行業合作,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日前,康美藥業(600518,SH)的一紙公告揭示了一種“保險+醫藥”的可能模式。6月14日,康美藥業宣布與人保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資本)、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人保健康)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由健康公司在全國建立健康管理服務網點和健康產品銷售網點。
根據公告顯示,健康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保資本出資1350萬元,占45%股權;康美藥業出資1650萬元,占55%股權。健康公司經營范圍為,提供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健康指導、養生保健、就醫服務等健康管理服務;批發銷售滋補類食品、保健食品、中藥材、中藥飲片、保健器械等健康產品。同時,隨著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和健康產品銷售模式的完善,可適時擴大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和健康產品種類。條件成熟后,申請直銷經營許可證。目前選擇北京、廣州兩個城市設立健康管理服務網點,探索健康管理服務和運營模式后;在全國各地設立健康產品銷售網點。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健康管理服務和健康產品銷售網絡。
值得關注的是,健康公司服務對象為人保集團及下屬子公司客戶,以及市場上的其他客戶。根據公告,康美藥業負責為健康公司取得相關經營資質;為健康公司持續研發有針對性的健康產品;對健康公司整合醫療服務資源及健康管理技術人員及相關人員培訓提供支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人保集團下屬子公司的保險產品。而人保資本和人保健康將利用現有的分支機構和銷售網點,對健康公司建立健康管理服務和銷售網點提供支持;協調人保集團下屬子公司為健康公司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和銷售健康產品提供支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從健康公司購買健康管理服務和健康產品。此外,合作各方對健康公司健康管理服務和健康產品的營銷策劃及品牌宣傳提供支持。
市場人士指出,人保擁有巨大的客戶資源及網絡渠道,人保與康美藥業合作可共同發揮各自優勢,主要針對人保集團及下屬子公司客戶,為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這一商業模式在國內并不多見,開創了醫藥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新模式。
樣本三 中國平安廣東開診所 多元布局醫療產業
實際上,中國平安是國內最早布局醫療產業,也是涉及面最廣的保險公司:從體檢機構到高端診所,直到參與公立醫院的轉制重組,中國平安的觸角可謂深入醫療產業的方方面面。
早在2008年4月16日,中國平安與國內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慈銘體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為繼鼎輝投資之后,慈銘體檢投資者名單上又一個重量級的名字。
2009年中旬,中國平安宣布旗下的平安信托與中山大學合資成立醫療機構——廣州宜康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宜康),目前,該公司投資的多家診所已在廣東地區開業。
2011年4月,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信托與深圳龍崗區政府簽署關于公立醫院龍崗中醫院的合作協議,中國平安有望在業內率先參與公立醫院的轉制重組。
事實上,如何通過介入醫療機構,以控制醫療成本,一直是專業健康險公司面臨的一道難題。通過合資方式介入健康產業,不僅可能控制過度賠付的風險,也不失為開拓健康產業市場的一服良方。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為62.71億人次,入院人數為1.53億人。2011年公立醫院門診人均醫藥費用為180.2元 (其中三級醫院人均為231.8元);公立醫院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為6909.9元(其中三級醫院人均為10935.9元)。2011年全國醫院院均總收入為5786萬元,其中醫療收入2858萬元、藥品收入2334萬元。
談及中國平安在醫療領域的布局。保險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國內商業保險公司與國際接軌的必然之路。以最早的中國平安與慈銘的聯姻為例,雙方就屬于雙贏。一方面,民營醫療機構需要保險公司的強有力的客戶支持;同樣,保險公司也需要擴展業務領域,加大對非公醫療機構的保險覆蓋面。
據悉,在國際成熟的醫療體系模式中,基本采取第三方付費的形式:由保險公司擔任第三方,代理結算投保客戶的醫療費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部分“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在國內尚未完全成熟的醫療保障體系中,政府大力推動以公共醫療機構為主體的基本社會保障。但是在社會基本保障范圍之外的“高層次買單”領域——第三方付費的形式近乎空白。“實際上,國內的大醫院人滿為患,許多公立醫院并不需要保險公司為他們增加客源。在這種環境下,這些大醫院不需要第三方付費就能夠解決發展問題,而恰恰像慈銘體檢這樣的市場型的民營醫療機構,需要保險公司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