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2 01:33:24
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難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依靠初級產品發展的優勢不再,社會矛盾凸顯,種種因素決定今明年的資本外流趨勢。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新興市場資本流動方向已經兩度逆轉:去年下半年,新興市場經歷了大規模資本外流;今年一季度,新興市場再度吸引全球資金大量回流,亞洲新興經濟體吸引資本流入勢頭尤為迅猛。
根據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EPFR)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所有類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吸引了255.96億美元資金凈流入,而去年同期為流出237.26億美元。一季度新興市場資本流入勢頭之猛,推動股市和貨幣市場反彈,以至于引起了國際金融組織和不少海外投行的關注,不少分析人士相繼警告亞洲新興市場可能面臨新一輪資本大舉流入的壓力。
然而,“警惕資本流入壓力”言猶在耳,整個新興市場就再度遭遇大規模的資本流動逆轉。根據EPFR的監測數據,僅在截至5月23日的一周里,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就累計凈流出資金15億美元,此前一周為凈流出23億美元。到上周為止,MSCI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已經連續下跌10周,為1994年以來連續下跌時間最長的一次。之前,由于資本大規模流入,給新興市場貨幣匯率帶來巨大壓力,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在5月31日跌到56.515,比3月初下跌10%以上;巴西、印度、韓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央行相繼入市干預,遏制本幣匯率跌勢;就是此前連續多年承受單向升值壓力的人民幣匯率,今年也呈現出明顯的雙向波動特征。由于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預計今年,甚至明年,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基本趨勢都多半會是外流。
判斷流出是今年乃至明年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基本趨勢,并不等于此間新興市場不會經歷間斷性的資本回流,只是這種回流不能持續。如今年一季度的資本流入,就并非源于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的顯著改善,而是源于某些暫時性因素,比如對去年過于急劇資本外流的矯正等。
首先,2011年下半年以來,資本流出新興市場經濟體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如中國2011年12月外匯占款負增長1004億元人民幣,此前兩月分別負增長248億元、279億元,有一部分便是資本外流所致。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居民調整其境內資產的幣種,從本幣資產轉為美元資產。
其次,在大規模資本流動壓力下,去年除中國外的熱門新興市場本幣對美元匯率幾乎全面顯著貶值。其中,巴西雷亞爾僅9月份就對美元就貶值16%,數年來一直努力抑制雷亞爾升值的巴西央行,不得不于9月22日宣布出售27.5億美元貨幣互換合約以干預本幣貶值趨勢。
再次,在穩增長壓力加大、東道國自信對外資流入間接調控能力增強的環境下,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放寬了資本流入管制。如中國成倍提高QFII額度并放寬資本項目管制等,吸引了一部分過去不得其門而入的資本流入,因此抵消了一部分資本外流,甚至還有余。
要想迎來新的、持續的大規模資本流入浪潮,除非亞洲新興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長前景大大優于西方國家,但這是不太可能的。前兩三年是西方金融危機高峰時期,而亞洲新興市場保增長政策彈藥相當充實。現在西方走過了危機高峰,美國經濟正處在比較強有力的復蘇趨勢之中,而亞洲新興市場此前反危機政策的副作用已經凸現,在經濟減速壓力下保增長的空間比前兩三年有所縮小。且不說一季度韓國GDP同比增幅只有2.8%,為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就是中國,4月份經濟數據也在市場上激起了恐慌性的反應和唱空之聲。
不僅如此,某些政治和經濟變動還在加大當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動蕩、乃至戰亂風險,而這些風險一旦成為現實,必將更加強有力刺激資本恐慌性外逃。過去十年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業績相當顯赫,但經濟增長未必等于社會矛盾緩解消除。假如與經濟增長伴生的是分配不公、腐敗等問題,那么這樣的經濟增長反而會加劇社會矛盾,而政府被利益集團挾持綁架,致使經濟增長未能惠及全民,正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高發病。
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特點,也加大了社會矛盾的風險。就總體而言,其他條件相同,與制造業驅動的增長相比,初級產品行業驅動的增長會帶來更多的腐敗、兩極分化,從而產生較多的社會矛盾。因為制造業企業處于永恒的賣方市場,企業需要創新才能取悅消費者而賣出產品,實現增長;但初級產品行業經營的關鍵在于占有資源,牛市時期尤其如此,即使沒有取悅于下游產業的創新,只要能夠“擺平”相關方面勢力,占有資源,就能大發利市。不僅如此,持續近十年的初級產品牛市已告終結,初級產品行情正在步入熊市。去年初級產品行情已明顯下跌,路透·杰富瑞大宗商品期貨指數全年下跌8.3%。
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將因熊市而蒙受重創;牛市中迅速滋長起來的社會矛盾將因熊市而加劇,政府能夠用來化解紛爭、息事寧人的財政收入卻因為熊市而銳減,這將是今年和未來數年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困境。而經濟危機、財政危機、社會危機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更將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夢魘,一旦成為現實也必然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在金融市場上,一旦某些熱門新興市場出現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其他新興市場即使經濟、政治基本面相當穩定,也無法完全避免危機傳染效應的沖擊,中國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們對此不可不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