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5-24 09:10:40
近日,國家發改委消息稱一批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健康發展而制訂的細則將在5、6月份密集出臺。
原金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近日,國家發改委消息稱一批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健康發展而制訂的細則將在5、6月份密集出臺。這是應國務院在今年上半年就要制定出民間投資實施細則的時限要求。
國務院印發的“新36條”旨在促進民營資本發展,不過,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一些阻礙民間投資進入相關行業和領域的不合理門檻,也就是“玻璃門”的存在,成為民間投資的一大障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王曉濤稱,“玻璃門”的存在核心還是思想認識問題,主要表現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時,存在“重大輕小”、“重公輕私”傾向,對民間投資存在不解、疑慮甚至抵觸情緒。鼓勵民間投資發展,必須要徹底打破“玻璃門”。
民資融入困難重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得知,在國內很多行業,民營資本均占有一定比例,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中占11.8%,在金融業中占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占6.6%。
雖然民營資本已經在各個領域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不過民營資本要想發展壯大還需要一個緩慢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民營資本進入各行業領域要有一個過程,在這期間,對于民營資本在技術和資金上的要求就非常嚴格,比如石油開采方面,民營資本并沒有國有資本在過去的積累,也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力,所以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
當前眾多行業對于實力相對較弱的民營資本來講,脫離行業實際等問題已經成為一道門檻,雖然對某些特定行業如核工業等,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王曉濤說,“但設置準入門檻時,應盡量符合行業實際,做到科學合理,能降則降。”
在民營資本投資緩慢發展的過程中,其與國有資本的融合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處在戰略轉型期的民營企業還要跟國有經濟專營相適應。
國家發改委投資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王元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對民營經濟的限制情況很復雜,國有經濟的情況復雜,政企不分等情況,使得民營經濟不容易跟國有經濟對接,這樣就使得民營經濟的介入會有一個過程,這并不是很容易。”
日前,鐵道部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實施意見,不過,鐵道部正如王元京所講,是一個政企不分的領域,所以,鐵道部同時兼任行業管理者和經營主體兩種角色,所以在民營資本介入時,必然會面臨一個融入的過程。
破除“玻璃門”
民營資本“玻璃門”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跟民營企業自身的思想觀念或能力素質有關,當前民營資本已經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各領域投資,并且國家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特點和實際也規定了不同的準入方式。
不過,在一些領域由于對資金、技術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客觀上要求很高,所以,民營資本在進入時,難免會遇到自身存在的人才、技術短缺,經營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宋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民營資本本身必須還要有一定社會責任感,如果將一些戰略性產業給民營資本,還要必須保證民營資本他們對這一行業領域的責任感,民營資本會不會經營好這一領域,而不用擔心他們是不是會轉手將這一領域賣給國外資本。”
當然,在政策方面,國家發改委也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民間資本快速融入各行業的措施,如,要有針對性地提出破除各種隱性障礙的具體配套措施,明確民間資本進入的具體途徑和方式;要規范設置投資準入門檻;要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改革,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放開對民間資本投資的限制,打破壟斷,鼓勵競爭;要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規定;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其合法權益依法不受侵害。
王元京認為,“國有經濟資金鏈緊張給民營經濟一個機會。從民營經濟自身來講,發展在數量上要壯大,并且要從產業低端向高端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發展,企業管理方式要從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且要實施走出去戰略等。在國有經濟方面,也要有所改革,在稅收、金融等方面都要有所改革,建立配套設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