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5-03 11:24:48
重新審視高鐵曾經奉行的“高速+豪華車廂高票價”策略,不難發現這樣做其實符合經濟規律,降低運營時速的做法違背了商業規律。
每經編輯 趙慶
公司也好,國家也好,在發展中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陳舊過時的固定資產或其它資產過高,以至于決策者因難以下定決心廢棄這筆巨額資產而錯過跟上技術革命、產業結構更新的步伐。舊技術、舊產業因成熟而往往成本甚低,利潤甚高;新技術、新產業至少在初期成本很高而利潤較低,更加大了決策者轉型的阻力。面對這一難題,有的決策者選擇了株守傳統業務和傳統技術,有的決策者甚至為此全力狙擊、絞殺新興技術,為此往往收購新興競爭者專利技術、收購新興競爭者公司然后封存。而這樣的做法,最終結果多半是徹底的失敗。
在感光材料行業曾經獨領風騷數十年的百年老店柯達公司之所以短短幾年便落到申請破產保護的田地,原因便是柯達在傳統相機和膠卷業務的固定資產極高。盡管柯達公司的電器工程師史蒂夫·薩森早在1975年就研制出了世界第一部數碼相機,但因為舍不得丟棄在傳統相機和膠卷業務的巨額固定資產,也因為當時成熟的膠卷業務每1美元投資就能產生70美分利潤,尚不成熟的數碼影像業務則最多只有5美分,公司決策層一直不愿意全力向數碼影像業務轉型,結果讓富士、佳能、尼康等競爭對手坐大。待到數碼影像最終占據市場主流之時,柯達公司如夢方醒極力轉型掙扎,卻已經無力回天。1990年代堪稱柯達歷史上最輝煌的十年,1996年,柯達公司營業額達到了160億美元,凈利潤超過25億美元;2000年,柯達公司傳統影像業務部門銷售利潤竟高達143億美元,幾乎等于2001年佳能數碼相機業務利潤的10倍;但從2003年起柯達就開始急劇沒落了。終于,2012年1月19日,這家公司正式提出破產保護申請。
在發展新興高鐵產業方面,我國相對于傳統發達國家的最大優勢之一便是舊技術固定資產存量微乎其微,這正是“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段名言的本意所在,為什么要自廢武功消滅自己的后發優勢?柯達公司發明的數碼相機技術打垮了柯達公司,中國人已經創造了世界高鐵產業的新概念、新技術,這一切最終是否會為他人所用而打敗中國?歷史已經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嚴峻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我對高鐵降速持強烈保留意見,即使暫時降速運行,高鐵線路建設也必須按照以前確定的350公里乃至400公里以上時速的標準建設,而決不能按照250公里時速標準建設,這樣日后還可以提速,而不是無法提速。
媒體熱炒數月的高鐵票價本來就不應該成為問題。不錯,高鐵票價高于動車更高于綠皮車,但離開產業發展去侈談什么“民生”只不過是十足的廢話,因為最大的民生不是施舍,而是為國民創造體面收入就業機會,是激發國民潛藏的才智和干勁,而只有發展先進制造業及相關服務業,并占據世界前沿,我們的國民才有可能贏得可持續的體面收入就業機會。
是的,我們的建設必須考慮財務可行性;是的,中國高鐵的抨擊者們打出的旗號都很“正義”;但真理與謬誤往往只差一步,正義的旗號一旦偏頗就會淪為錯誤乃至罪過。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不能不問一句:我們是不是正在親手扼殺自己的偉大成就和未來自主發展的希望?往事已矣,來者可追;我無力更無意阻止別國在“民主”、“環保”、“民生”等崇高旗號下扼殺自己發展的前途,但我堅決反對我的國家走上這樣的道路。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對國家民族前途歷史負責比應對“永遠正確”的一時輿論口水壓力更重要,愿決策者思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