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7 01:12:25
張濤
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可以充分考慮一個家庭的實際支出情況,公平地衡量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相比按個人納稅,“家庭稅”稅制更人性化,有助于發揮個稅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為此,近年來關于我國按家庭征個稅的呼聲日漸高漲。
如今,地稅系統啟動個人信息聯網工作,解決“人戶分離”、“異地收入”下同一家庭成員收入統計的問題,讓人們看到了一絲曙光。不過,僅僅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看到,按家庭征稅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透明的個人收入分配體系,讓政府部門毫不費力地知曉每個人的真實收入和家庭負擔。目前,我國財富收入統計、支付的方式還不太現代化,現金使用量大;加之還沒有建立起一種完善的收入申報制度,個人收入分配體系還不透明。國家統計局從2000年起一直在發布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但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卻遲遲沒有發布,原因就是難以獲取高收入人群真實的收入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收入來源單一的工薪階層,由于有單位代扣代繳個稅,幾乎無法逃稅;而收入渠道多而隱蔽的高收入者,反而容易逃稅。這就有可能造成一種不公平的現象。據統計,近年來工薪階層一直是個稅繳納的主力軍,占全國個稅總收入的比重高達50%左右。而另一方面,高收入者逃稅的現象卻十分嚴重。2009年,全國僅有近269萬高收入者自覺進行了納稅申報,共繳納稅款1384億元,只占個稅收入總額的35%左右。
顯然,全國地稅個人信息聯網只是把分散的已知信息整合起來,并不能解決收入透明問題。而在收入不透明的背景下,這樣聯網建立的信息庫也注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能真實反映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因此,要想盡快推動按家庭征個稅,必須先讓社會收入透明起來。
目前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實行“家庭稅”,其背后都有強大而完備的收入透明體系在支撐。在歐美,個人的所有收入基本不用現金支付,而是全部打到其銀行賬戶上,這也便于政府部門有效地進行監管。在美國,每個人都有專門的社會保障號碼,它不僅用來記錄公民一生的工作及收入情況,還能與社會保險、住房保障及貸款申請等公共政策實現 “無縫對接”。如此,每個人的具體收入及家庭負擔情況,都在政府部門的視野之中。
基于此,應當先讓收入透明,再談家庭征稅。首先,在容易產生灰色收入的重點領域實行陽光工資,清理、規范各類津貼、補貼,提高收入透明度;其次,努力建立法制化的財產申報制度,健全以權力監督、行政監督為主,司法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為輔的多層次監督體系,加大對公務員財產的監督力度;此外,建立嚴密的監控網絡和信息共享機制,通過不同渠道掌握納稅人的相關信息,覆蓋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