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4 00:39: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昊
每經記者 張昊
“海參價格是否即將拉開下跌序幕、其稀缺珍貴的形象是否即將顛覆”,當前這一話題引發了農林牧漁全行業的廣泛討論。
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施亮——2011年新財富農業最佳分析師第一名;齊魯證券農業分析師謝剛——2011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第二名,作為農業行業內兩位大佬級人物,其對海參一左一右的觀點,將本次關于海參價格未來走勢的討論推向高潮。
與此同時,2010年自買方機構轉會光大證券的研究員劉曉波,也是水產領域內具有相當話語權的專家;此外國聯證券行業研究員楊天明,其在水產領域的研究實力業已鋒芒畢露。這兩位隨后也加入了討論。眾多知名研究員濟濟一堂,使得此次關于海參價格走勢的“論戰”,成為農林牧漁行業有史以來最具規模、最權威、最高端的討論。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競賽,因為最終的結果,將成為買方機構2012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投票的直接參考。”深圳某買方投資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中信報告唱空 海產股四連陰
作為農業板塊中最大的子板塊之一,業內對海產板塊的關注度從未降低。在2012年整個農業板塊已經不具備板塊性投資機會的背景下,春季海參捕撈時點的臨近,自然不會被苦苦等待的炒作資金輕易放過。
不過今年海參行業存在一個新問題,即北參南養在今年春季集中上市。有統計顯示,今年海參供給量將比2011年增加1萬噸,正是由于這一因素的存在,使得前期資金對海產股的炒作始終放不開手腳。
事實上,南方海參上市預期最初并未對海參養殖個股帶來實質性影響。在海產上市公司春節海參捕撈即將展開之際,海產股獐子島(002069,收盤價25.73元)、東方海洋 (002086,收盤價13.50元)、好當家(600467,收盤價9.85元),均從3月7日前后見底并展開一輪新的上漲,截至3月16日,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股價紛紛創出反彈新高,海產板塊也成為同期農業板塊中走勢最好的子板塊。
然而海產股這一良好的上漲勢頭,在3月16日后畫上了句號。3月16日收盤后,中信證券農業小組組織了一場關于海參的電話會議,參與機構多達上百家。
同期,頭頂“2011年新財富農業金牌分析師第一名”光環的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施亮,發布研究報告《海參養殖行業專題報告——技術突破將推動海參供給快速增長》,該研究報告總共30余頁,全文總共3.4萬字,篇幅與字數均創近幾年農業行業研究報告紀錄。
施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篇海參沿海行專題調查從2012年1月末開始籌劃,調研歷時一個半月,調研區域覆蓋了全國可養殖海參70%左右的區域,實地參觀了原產地與非原產地各種養殖方式的海參養殖場,包括底播、圍堰、蝦池、吊籠、工廠化等,涵蓋11個海參主要養殖或流通區域,涉及訪談對象包括各級政府的海洋漁業部門、行業協會、技術專家、育苗企業等。
在該研究報告中,施亮提出的核心觀點包括:“育種與養殖技術獲得突破,推動海參養殖區域擴大和養殖模式增加”;“全國海參養殖面積持續增加,未來3年產量年均增速有望達25%~30%(需求年均增速預計在10%~20%)”;“趨勢性上升階段已基本結束,周期性波動將成為未來海參價格變化的主要特征。”
最終的結論是:在海參產量持續增加,各類養殖模式下長成的海參品質各有差異但混雜銷售,外來添加物使用劑量標準不同等背景下,未來3~5年,海參經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由以往的養殖水面占有量,轉變為品牌與渠道的掌控力。擁有品牌與渠道的企業,產品溢價有望更趨明顯。并首次給予行業“中性”評級。
上述研究報告發布同日,中信證券還召開了相關的電話會議。報告發布及電話會議后,本周一(3月19日),整個海參板塊自上周五(3月16日)高點應聲而下,本周五個交易日,獐子島、東方海洋走出四連陰,壹橋苗業(002447,收盤價33.48元)走出五連陰,好當家從周初起同樣連續三天下跌。
“中信證券這篇報告的威力太強大了。”某買方機構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3月16日的電話會議中,網絡在線的機構就有130余家,而包括打進電話的機構,實際參與本次會議的機構投資者估計在300家左右;單就農業板塊來看,如此多的投資者同時參與可謂“盛況空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業內對當前海參價格走勢的關心。
“估計本周水產股下跌,有不少基金是被中信證券的觀點嚇出來的。”上述買方機構人士表示,買方此前對海參的觀點也存在分歧,不過大多數買方態度都比較模糊。本次中信的報告,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這些態度比較模糊的基金對海參股看空的態度。
兩大金牌分析師“對壘”
中信證券的農業研究實力名列前茅,但在水產領域一直占據最大話語權的莫過于齊魯證券農業分析師謝剛。謝剛是2011年新財富農業最佳分析師第二名,業內公認的大佬級人物。謝剛一直以看好海產行業著稱,其對海產行業多年、持續、深度的跟蹤,使得謝剛成為當前海產行業最權威的人物之一。
一個是新財富分析師第一名,另一個是新財富分析師第二名,在本次關于海參的討論中,完全是一左一右的觀點,新財富兩大金牌分析師的對峙,將本次海參行業的討論推向了高潮。
“本次對海參行業的主要觀點可以從三句話概括,”施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東參西養貢獻未來3~5年的產量增長,北參南養潛力很大;2,海參價格趨勢性上漲結束,周期性波動將主導價格運行規律;3,海參養殖環節暴利時代結束,擁有品牌和渠道的企業將來勝出。
“技術突破推動海參供應量增加”,施亮告訴記者,技術突破主要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育苗技術;二是養殖技術。
首先就育苗技術而言,南方地區打破了此前不能育苗的神話;其次養殖技術的成熟,養殖模式從此前的底播、圍堰,拓展到目前的蝦池、吊籠、工廠化。正是由于上述兩方面的突破,使得海參養殖區域擴大,進而帶來產量的增加。
從時點上來看,海參養殖技術的突破不是現在,而是2008、2009年,由于南方海參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生長,2012年、2013年,南方海參將第一次迎來單年大放量。
施亮告訴記者,由于過去兩年海參價格上漲,海參新增產能較多,進而帶動海參育苗規模的擴大;海參苗價格被拉低,使得南方前期高額的養殖成本逐漸走低,在養殖效益趨好的背景下,南方海參的產量進一步走高。
北方的海參則因為大苗苗種的供應量增加,使得養殖周期迅速縮短,這將帶動原產地周邊海參產量的迅速增加。對海參成本的判斷,施亮總體傾向于南方海參成本逐漸回歸、而北方的成本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南方與北方海參的品質,是市場爭議的另一焦點。對此施亮告訴記者,品質的差異取決于養殖模式,而不是養殖區域。
養殖模式包括底播、圍堰、蝦池、吊籠;其中底播品質最好,圍堰次之、吊籠最差,這樣的差異使得很多人認為非原產地的海參沒有前途。不過施亮告訴記者,從數理化指標以及消費者感知上,不同養殖區域是沒有差異的。如果真有差異,南方的海參不會返銷到北方,在北方以魯參、遼參的價格賣出去。
因此施亮認為,北方海參和南方海參在品質上沒有差異。對于北方海參價格高于南方的觀點,施亮認為這是錯誤的認識。
“海參價格應該包括兩個參數,一是絕對價格;二是出皮率。南方海參的出皮率低于北方海參,出皮率較低使得南方海參的凈重大大降低,因此造成南方海參價格大幅低于北方海參的假象,實際上兩種海參價格差距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施亮表示。
“總體上而言,海參稀缺珍貴的產品形象即將顛覆,其價格將結束趨勢性上漲,進入以周期性為主導的價格運行體系。海參養殖暴利時代結束,有品牌有渠道的企業經過這場混戰后,會成長為真正的龍頭,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擁有水源,而是在于擁有品牌和渠道。”施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與中信證券唱空海參養殖不一致的是,齊魯證券農業分析師謝剛3月13日發布了以《再薦水產股五點邏輯》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中列出了三大核心觀點:其一,資源壁壘依然高企,未來2~3年無法改變;其二,南方吊籠海參養殖技術目前只是較先前略有進步,遠遠談不上技術大規模突破,原因在于養殖技術不過關,無法解決成活率、病害和成參品質低下等問題;其三,按照目前南方吊籠參的養殖成本推算,當前南方海參養殖戶利潤微薄甚至虧損,預計未來幾年南方海參養殖量不會有大的增長。
本周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上了正在福建調研的謝剛。根據最新的調研情況,謝剛告訴記者,苗種將成為制約該地區海參增長的最大瓶頸。
“福建地區的夏季育苗并未成功,該地區的苗種主要從山東、遼寧地區運進。”謝剛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南方海參養殖技術有所突破,但是每賺一次錢就推高一次海參苗的價格。按照300~320元/公斤價格推算,南方地區海參苗體積至少需要長2~3倍,時間上需要從10月份生長至次年4月。
但是長這么多有難度,謝剛表示,受這些因素影響,2012年南方地區70%的企業都處于不賺錢的狀態。
謝剛告訴記者,目前的情況是:北方苗種也短缺,導致南方擴大海參養殖規模的空間有限;即使南方有意擴大養殖規模,但受成本壓制,不少養殖戶也不愿意進一步擴大規模。
“光看量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還是要看品質。”謝剛告訴記者,最好的是野參、其次是底播、再次是圍堰,接著是北方的蝦池、最后是南方的蝦池。海參行業的演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此前無差別的價格競爭,二是品質、原產地的競爭帶來產品差異化,三是海參加工所涉及的品牌階段。
謝剛告訴記者,“目前海參行業正處于第一級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轉型,即原產地、品質導致的價格差異將越來越明顯。”
光大證券劉曉波與中信爭鋒相對
堅定看好海參價格的不只齊魯證券分析師謝剛一人,另一位在業內也頗具聲望的研究員劉曉波,也表達了其對于海參未來的樂觀預期。劉曉波在3月18日發表一篇題為《海參,我們不擔心》的研究報告,其觀點與中信證券爭鋒相對。
“供給端的無序增長,并不代表行業規模可以持續增長。”劉曉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海參的量與價是動態平衡的關系,行業產能擴張價格下跌,而價格的下跌又將壓制供給的釋放,尤其是當海參價格跌至150元/斤時,將對南方速成參養殖帶來重大打擊,而海域養殖由于規模及投苗成本低的優勢,承受力更高。
“原產地、養殖方式的識別也將使產品具有更高的溢價。”劉曉波告訴記者,關于海參養殖的辨識度,海域養殖的海參與速成投料喂藥的海參有本質區別,通過外力縮短海參養殖周期養殖出的海參,由于擾亂了原有的生理機制,在保健屬性上難與海域養殖的海參相比。
“因此產地溢價、養殖方式溢價將主導海參的價格差異。”劉曉波補充說。
國聯證券分析師楊天明與謝剛的觀點一致。針對海參行業,楊天明于3月10日發布題為《吹盡狂沙始現金》的研報。對于當前海參行業的爭論,他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到4月中旬以后,如果海參價格還維持在現有價位附近,那將是投資海參股的入場時機。楊天明認為,在捕撈初期,海參價格一般下跌;但到了捕撈的高峰期如4月中下旬,隨著底播海參的批量上市,海參的價格也將走高。因此對于當前海參價格的爭論,不妨以4月中下旬為窗口觀察。
在當前海參的這場爭論中,作為農業元老級人物,申銀萬國農業分析師趙金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周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趙金厚。他告訴記者,南方海參上市,短期(今年上半年)供應量的增加會對海參價格形成壓制,但是后期整個海參價格會有分化,好的海參(比如底播),由于資源稀缺性,價格仍會增長或保持,而普通海參由于供應量的增加會導致價格走低。對于當前消費者無法從感知中辨識南、北海參差異這一現象,趙金厚認為,消費者有一個識別的過程,這種無法辨識的現象應該不是長期的。
對于這場海參行業前途的爭辯,究竟誰將成為贏家,只有等待時間來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