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2-27 15:54:33
近期A股市場科技股表現搶眼,觸摸屏概念股宇順電子受23億大單刺激連拉6個漲停,樂視網受益市場份額擴張創上市以來新高,科技股幾乎占據了本周漲幅榜的半壁江山。創業板指數已連續四周大漲,一舉反超主板率先創下本輪反彈以來新高。周五,記者走訪證券營業部時,盡管科技板塊炒作有所退潮,但一些持有科技股的股民依然十分樂觀地表示:找中國“蘋果”,唱國際“谷歌”,短線顯“微軟”,中線掀“新浪”,長線賽“雅虎”。“你不信,反正我信。”長城證券葉先生說。
科技股反彈有四大根基
其一,海外市場的示范效應。全球市場科技股不斷迎來利好消息,國外社交網站Facebook上市后獲得市場追捧。而近日巴菲特、索羅斯等投資大師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持倉情況,科技股繼續成為投資大師增持的對象。
著名投資人巴菲特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于去年四季度增持了英特爾和IBM等科技股;另一位著名投資人索羅斯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增持了科技股谷歌和雅虎。從今年表現來看,蘋果和微軟漲幅超過18%,IBM及甲骨文分別上漲5%和12%。另外,如惠普、戴爾等科技股也表現強勁,其中戴爾年內漲幅已超過20%。上述科技股的走強成為了納指創新高的核心力量。這不僅刺激了相關的中國概念股股價,而且也增強了全球投資者對科技股的信心。
有跡象顯示,外資正為中國股市的上漲做好準備,包括渣打、花旗及麥格理在內的多家機構近日均發表看好中國股市前景的言論,一些海外機構已經提前展開布局,開始重返中國股市。
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曾在2月8日達到40.4美元,創下自去年8月以來的新高。而據國際資金跟蹤監測機構TrimTabs統計,2012年以來,在美交易的中國ETF持續保持資金凈流入的旺盛勢頭,僅在1月份就吸引資金4.94億美元,創下自2009年12月以來的單月資金流入第二高水平。麥格理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市場為投資對象的國家基金開始吸引機構資金流入,這些資金流向往往能提前6至8個月成為股市的風向標。
其二,國內市場政策面支持。包括軟件、電子信息產業、物聯網等行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相繼出臺,從政策面上利好科技股。國家工信部已經明確表示,寬帶提速是今年的工作重點。工信部將組織開展“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入鄉進村、寬帶使用感知提升”等計劃,并以此落實推動中國寬帶基礎水平和應用水平的提升,提高居民使用寬帶的性價比。善于炒作的券商和游資則同樣開始熱捧科技股。整個電子信息板塊從1月中旬以來則開始啟動行情,近期有加速跡象。
其三,“兩會”政策利好預期。從中線的角度而言,出于會議將對相關新興產業采取進一步政策扶持的預期,新興產業受到國家政策扶持的產業轉型板塊的機會要明顯大于傳統型行業,如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以及海洋技術等。這些新興的科技概念,大都被確定為未來黃金十年的支柱性產業。
其四,科技股超跌反彈未到位。2011年市場低迷,電子類股票成為下跌重災區,申萬電子指數2011年累計下跌41.38%,跌幅僅次于有色金屬。經過了2011年的深幅調整,科技類股票已經行駛到了超跌反彈的時間窗口。有分析師表示,科技含量高的創業板個股恢復性反彈才剛開始。
莫把科技股當概念炒作
A股歷史上,科技股往往與題材概念股為伍。究其原因,是其基本面的短板。正是基于此,基金對科技股未來的走勢出現分歧。與游資席位熱捧創業板的盛景相比,機構席位對創業板卻依舊態度冷淡。本周機構席位賣出的次數與金額相當于買入的十倍。但是,這也許是主流機構出于戰略的需要,短期大盤面臨方向選擇,必須以低估值的地產、金融當此重任。換個角度看,機構的看法未必不出錯,這次中級反彈之前,基金就曾大舉減持科技股,錯失了本輪科技盛宴。
實際上,除了上述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外,本輪科技股領漲行情也與電子行業景氣度見底有關。電子行業2011年中開始景氣度不斷下探,不過近期不論是行業數據還是業績預報,均驗證一季度將成為電子行業景氣度底部,業績將逐季改善,股價有望隨著景氣反彈預期的提升迎來一波快速估值修復。目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不到40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不足30倍,一些成長性被驗證的公司投資價值顯現。
短線回調或是介入時機
創業板指數本輪反彈以來一直沒有出現過調整,走勢強于大盤,但是持續上漲也累計了不小的風險。至本周五收盤時,創業板指數報717.8點,較1個月多前創出的最低值上漲17.51%,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僅有7.46%。加之,創業板個股近期持續走強的背后,多是各路游資的身影。本周先后有近20只創業板個股現身個股龍虎榜,其買入席位絕大多數屬于游資,短炒一把就走成為當下游資炒作創業板個股的主基調。但是,游資的動向不能改變科技發展的大趨勢。
就世界范圍而言,科技變革即將引領新的經濟繁榮。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后,人類似乎再次處于三場宏大技術變革的開端,這些偉大的技術變革足以匹敵上個世紀的幾場偉大變革。這三場變革的“震中”都在美國,它們分別是大數據、智能制造和無線網絡革命。
就國內而言,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預計到2015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500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左右。在物聯網產業鏈中,二維碼是關鍵環節;電子支付產業鏈中,最看好POS環節。預計我國POS機銷量復合增速將超過40%;發改委也已聯合工信部、財政部撥款15億扶持云計算領軍企業。如果要尋找中國的“蘋果”,那么物聯網、電子支付、云計算板塊中的概率最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