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8 01:13: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上周本報證券周刊提示的“調整”并沒有想象中的厲害。在縮量的大背景下,暫棄60日線的空頭退守2350點,與多頭繼續鏖戰。
本周,中國交建的IPO呈現出網上網下截然不同的溫度。網上申購熱火朝天導致中簽率僅有1.28%,但因為網下認購者過少,而致承銷商不得不進行包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結合股指運行情況和中國交建IPO的情況來看,市場的分歧開始加大,下周,市場或將面臨變盤。
/變盤·行情/
過去的一周讓人昏昏欲睡
本周的行情可以用昏昏欲睡來形容。沒有劇烈波動的漲幅,也沒有異軍突起的板塊,甚至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牛股。俗話說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或許就是指此。
指數微幅調整
本周,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中小板指數、創業板指數的漲幅依次為0.22%、0.25%、1.29%、2.71%,除小盤股以外,主板股票呈現出橫盤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每日經濟新聞·證券周刊》根據周線運行規律等背景,提示“警惕下周調整”。雖然本周主板股票出現了極小幅度的上揚,但從整周市場的運行來看,周一股指大幅低開約1%,周二股指低位盤整,周四、周五盤中跳水,這表明調整確實如期而至。
遺憾的是,本周的調整全部于盤中進行,力度并不大。從周線圖上看,滬指已經出現了五連陽,且繼續保持在5周線上方。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大盤收在了5日線上,強勢特征明顯。而在本周五個交易日中,滬指天天要試探一下10日線的支撐力度,從沿5日線上漲,到沿10日線攀升,上漲的底氣不足了。
板塊承接不力
從板塊和個股看,本周行情的“昏昏欲睡”還體現在市場的機會不多,以及炒作承接不力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前幾周,市場呈現出資源股、早周期股強勢的格局。然而,在本周板塊漲幅榜前列的行業,不但漲幅較小,且代表性不強。
統計顯示,本周加權漲幅最大的五大行業板塊依次為摩托車、家具行業、陶瓷行業、船舶制造、儀器儀表,漲幅依次為7.53%、7.19%、5%、4.6%、3.79%。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前四個行業板塊的股票數量非常少,依次只有6家、12家、7家、8家。顯然,個別股票的上漲拉高了行業整體漲幅,而行業板塊在本周并沒有出現整體性機會。
有意思的是,本周四家加權跌幅為負值的行業板塊,均為權重板塊。即石油行業、水泥行業、煤炭行業、金融行業,跌幅依次為1.04%、0.75%、9.58%、0.39%。
相比板塊,本周屬于漲幅榜前列的個股也多是些名不見經傳的主兒。最大漲幅是川潤股份(002272,收盤價13.26元)的32.87%,其次是龐大集團(601258,收盤價8.68元)、深天馬A(00005,收盤價8.34元)、樂山電力 (600644,收盤價11.99元)的29.36%、28.9%、27.28%。這一漲幅遠低于前一周宇順電子(002289,收盤價27.75元)、鑫富藥業(002019,收盤價11.37元)、羅平鋅電(002114,收盤價13.70元)61.11%、34.94%、31.96%的漲幅。
/變盤·焦點/
中國交建申購兩重天 暴露市場分歧
如果僅僅只是看到本周市場的漲幅情況,分析人士便會盛贊多頭的強勢——周線竟然五連陽。然而,隨著中國交建(601800)IPO中簽率的出爐,其中一些變化使得市場需要重新審視當前的行情。股市的確立春了,但倒春寒也不得不防。為了不給市場“添麻煩”,2012年1月31日,中國交建發布公告稱,擬發行股數不超過16億股、擬募集資金50億元,而在此前的2011年9月23日其擬發行股數是不超過35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200億元。這也就是說,中國交建縮量過半,融資規模也大幅減少150億元。
然而,中國交建最后卻給主承銷商添了麻煩。
2月16日晚間,中國交建發布公告稱,其IPO發行價格最終確定為5.40元/股,對應的2010年市盈率水平為10.43倍,對應的2011年預測市盈率水平為7.68倍。然而,相對二級市場同類企業要低的市盈率卻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資金認購。經回撥機制實施后、發行規模調節后,中國交建網上最終中簽率為1.28%。這一中簽率低于大盤股新華保險2.22%的網上中簽率,表現出二級市場資金對于中國交建的發行出乎意料的熱情。
但讓市場大跌眼鏡的是,散戶對中國交建熱情信心滿滿,機構卻對其不甚關注。
公告顯示,初步詢價提供有效報價的47家詢價對象管理的87家配售對象全部參與了網下申購,中國交建的網下最終配售比例卻達到了100%。但遺憾的是,由于未獲得足額認購,中國交建的聯席主承銷商中銀國際證券、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600030,收盤價11.14元)包銷約1億股。而這一包銷也是2005年實施IPO詢價制度以來,A股首次出現主承銷商包銷的案例。
普通投資者看好
從中國交建的中簽數據看,二級市場的普通投資者與一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前者積極申購;后者不樂于認購,導致承銷商包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二級市場的散戶之所以看好中國交建,是有多重理由的。
首先,中國交建主動縮股發行,被解讀成“利好”。
2011年10月18日,中國水電(601669,收盤價4.15元)在A股上市,公司首次發行規模最終確定為30億股,實際募集資金總額135億元,較此前披露的擬發行35億股和募集173億元分別減少5億股和38億元。而就在當天,原本市場并不看好的中國水電卻在上市收入大幅上漲近40%,盤中甚至被臨時停牌。有了中國水電的“參照”,投資者有理由期待中國交建。
其次,中國交建最終確定的發行價格5.4元/股,對應的2010年市盈率水平為10.43倍,對應的2011年預測市盈率水平為7.68倍。該市盈率水平遠低于二級市場同類公司。目前,券商研究員給出的中國交建目標價格均高于發行價,其中銀河證券分析師羅澤兵給出的合理價位為5.60~7.32元;中金公司分析師張松給出的中國交建上市后合理交易價格區間為6~7.8元。
最后,或許是最重要的原因,管理層鼓舞信心的講話成為當前市場看多的最大理由。這是因為,A股市場素有的“天大的利好頂不上管理層一句話”的說法。
2月15日,郭樹清主席表示,滬深300等藍籌股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值。
此言一出,市場備受關注。針對郭主席的這一次講話,東方證券迅速推出了策略研究報告《選股的維度(3)A股藍籌》,十分應景的將藍籌股推了一把。
該券商分析師邵宇指出,長期看,在A股整體估值中樞下移的環境里,藍籌將越來越成為投資者收益的基石;短期看,在目前環境下,建議細選低估值的藍籌股,并輔以自下而上映證。隨后,他提出了“2-2-2-2條件”篩選藍籌股的方法,即流通市值、總營收、總資產和5年平均股息四個維度分別大于200億元、200億元、200億元和2%。從而得出包括中國鐵建(601186,收盤價4.34元)、青島海爾(600690,收盤價9.58元)在內的45只藍籌股。
顯然,無論從實力背景還是估值水平來看,中國交建不輸于中國鐵建,其上市后也會入圍價值藍籌股。而正是有了上述“利好”,中國交建網上中簽率如此之低,也理所當然了。
機構不看好
然而,機構投資者卻并不這樣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券商給出的中國交建合理價位高達7元以上,但從實際的操作來看,機構卻不是那么積極。
而實際上,機構冷遇中國交建的情況并非個案。2132點反彈以來,機構不但沒有大肆參與進來,相反還采取了逢高拋售的策略。
統計顯示,2312點以來,機構屢屢出現交易龍虎榜的賣出方中。比如2月16日,攀鋼釩鈦(000629,收盤價7.52元)出現漲停,機構席位占據了賣出前五名中的四位。
搜于特(002503,收盤價30.81元)16日出現漲停,買入榜中雖有機構席位,但買入量最高僅有160萬元。而賣出第一名的機構,賣出了高達789萬元。
2月17日,錦龍股份(000712,收盤價11.67元)、江南紅箭(000519,收盤價11.21元)漲停,在買入榜前五名中沒有機構的情況下,賣出榜中卻出現機構席位。類似情況還有路橋建設(600263,收盤價16.18元),國中水務(600187,收盤價10.30元)等。
對于為何機構資金遲遲不肯進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采訪了多位市場人士。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我對經濟比較擔憂,所以不會大舉做多。”該基金經理表示,除了配備一些大塊頭藍籌股以外,中小盤股則是采取逢高減倉的做法。“比如地產股,即使有很多理由支撐房地產調控會放松,但我只會配置‘招保萬金’,別的不作考慮。”
實際上,該基金經理的說法具有普遍性。在經歷了2011年眾多“黑天鵝”的打擊下,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均不明朗的情況下,謹慎是機構投資者的“座右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發現,當前能夠引起機構資金擔心的“準利空”并不少。
比如歐債。希臘債務問題反復,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因此波動。美國經濟基本面改善暗示QE3的預期進一步下降,美元的走強很大程度抑制商品反彈的腳步。
再比如國內的通脹。2月15日,央行發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通脹仍然是貨幣政策放松的主要障礙,今年貨幣政策寬松度的預期繼續弱化。
還有樓市,是回暖還是繼續過冬,顯然,機構投資者更偏向于后者。
/變盤·因素/
四因素左右變盤時間窗口就在下周
正是有了市場兩大參與主體的分歧,市場才會如此糾結。現在要看的就是,哪方勢力能夠壓倒對方。而無論哪股勢力更強,市場變盤已是在所難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下周就將是這一變盤的時間窗口。當然,若目前指數向上變盤,大幅拉升,自然最好;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更愿意看到指數短暫地向下變盤。因為,只有充分調整才有利于打開后市的上漲空間。
變盤因素一:調整力度不夠
從滬指周線圖上看,本周行情最好的結果是出現一根陰十字星。遺憾的是,周一的大幅低開,提前宣告這一可能性變小。最終,滬指在上漲底部罕見的出現了五連陽。
一般來說,市場在該調整的時候不調整,反映了市場的強勢。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上漲有時候是為了“誘多”,下跌有時候是為了更好的上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本周的“該調不調”導致兩大不利后果。
一是阻礙了場外資金的進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132點見底以來,成交額的絕對值是增加了,但考慮到市場擴容等因素的影響,真實的量能水平是滯漲的。這說明,當前的上漲更多依靠的是場內存量資金,新鮮血液并不多。
“現在還沒有理由迫使踏空的資金追高。”一位私募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股市縮量上漲、經濟基本面并不佳的背景下,市場觀望情緒比較嚴重。想進場的資金更愿意接盤回調后的股票,而不是不停上漲的股票。“你看,最近不少超跌、滯漲的股票突然漲停,而前期強勢股多高位橫盤,就是這個原因。”
二是影響了資金的調倉換股。沒有波動和調整,就難有資金的進出。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從2132點以來,市場資金的主要攻擊目標就是超跌股,但隨著行情的深入,超跌股越來越少,市場需要新的投資模式。但在拒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股市中,持倉者往往不會輕易賣出,主動換倉在某種情況下就成了“抬轎”。
“為了后續的上漲,短期的調整是必須的。”該私募人士表示,由于本周市場沒有調整,后續出現調整的可能性不是變小了,而是變大了。
變盤因素二:60日線尚有風險
目前,滬指站上60日線已有8個交易日,且60日線已經降至5、10、20日均線的下方,似乎再次考驗60日線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60日線是否“真突破”,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首先,從時間上看,8個交易日還太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2011年11月滬指 “假突破”的時間為11日。
此外,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研究發現,60日均線被有效上穿后會形成一次或多次調整,但調整不易讓突破日買入者套牢。那么就是說,如果后市出現調整,滬指的調整極限為2月8日的開盤價附近,即2290點區域。截至2月17日,滬指收盤為2357.18點,距離2290點僅有67個點,即2.85%。
需要注意的是,滬指在2月8日突破60日線后,尚沒有出現回調確認。
再者,60日線的有效突破是需要階段性放量的。比如,2010年12月13日,滬指曾突破60日線,雖然當天出現放量,但隨后卻是縮量陰跌,這顯示出多頭不能一鼓作氣,再次跌破60日線就是必然;相反,2010年7月26日、2008年12月4日等時間段的量能都較前期大幅放大,這表明有資金搶籌。
而從目前的情況看,階段性放量的跡象并不明顯。
變盤因素三:個股橫盤數增多
從2132點至今,滬指漲幅已經超過10%,漲幅超過20%的股票已有749家,占所有A股的33%。可以說,大部分股票已經完成了見底以來的第一波上漲——超跌反彈上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周以來,越來越多的前期強勢股開始橫盤。
為何越來越多的股票橫盤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市場缺乏改變上漲模式的契機。即在超跌反彈行情已經漸漸淡去的情況下,市場如何將上漲的由頭轉變成上漲第二階段的“估值修復”,上漲第三階段的“板塊輪動”,上漲第四階段的“主題炒作”等?
在目前消息面相對平靜的情況下,市場要依靠自身找到新的上漲“由頭”,就必須采取迂回的策略,比如主動調整或洗盤。
變盤因素四:技術指標背離
支持市場將面臨變盤的因素還有技術指標的背離。
首先,滬指和深指已經連續五個交易日踩在10日線上。市場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即滬指有向下尋求支撐的意圖,只不過,受到某些資金的支持,才勉強維持在了10日線上方。然而,由于市場實際上是縮量的,指望靠非增量資金就能維持股價,顯然是不現實。
此外,MACD指標也已經出現背離的態勢。
當初,滬指2132點見底時典型的“底背離”。即2132點相比2011年12月28日的最低點2134.02點要低,但DIF值已經上升,MACD已經翻紅。
然而,從上周四開始,指數雖然還能夠緩慢上移,但MACD值卻在逐漸走低。目前,DIF線已經開始小幅拐頭,從2月16日的26.07,降至17日的25.94。
同樣處于不利局面的技術指標還有KDJ。本周二,KDJ曾經短暫的出現過死叉,好在周三的上漲扭轉了這一局面。不過,周四、周五,KDJ的J值持續下降,已經再次靠近K、D值。下周,不排除突然大漲再次將J值拉高。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J值已經達到83.76,已屬高位。連續拉升的概率并不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與其強弩之末地上漲,倒不如先進行調整,等J值跌至50這一中位值后,再尋求時機向上。畢竟,2400點一線屬于成交密集區,突破并不容易。
/變盤·機會/
尋找超跌反彈股
目前,10周線位于2270點一線,而60日線突破當天的開盤價在2290點,20日線位于2320點一線。由此可見,大盤的第一調整目標是前往20日線尋求支撐,進一步的調整目標是去試探2290點一線。
當然,極有可能出現的調整并不會導致股市反彈之路就此打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在變盤調整的背景下,同樣蘊藏著機會。
首先便是挖掘最后的滯漲股“超跌反彈”機會。
統計顯示,1月6日以來,A股尚有124只股票下跌,漲幅低于10%的股票也多達499家。不過,并不是1月6日以來,跑輸大盤的個股都有資格入圍超跌反彈補漲股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有兩類個股需要排除。
首先是利空打擊下的個股。比如南方食品(000716,收盤價7.38元)中止籌劃重大事項復牌后連續跌停,短期內反彈將面對“一字跌停”上方的套牢盤。其反彈之難可想而知。
其次是高估值的小盤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1月6日大盤見底后,不少創業板、中小板的高估值股票還出現了放量暴跌。比如東源電器 (002074,收盤價6.93元)、永清環保(300187,收盤價34.18元)等。由于前期暴跌出現放量,且距離時間非常近,這導致短期反彈壓力很大。
由此看來,選擇最后的“超跌反彈”股應選擇那些在底部橫盤多時的股票。
其次便是挖掘“估值修復”性機會。
如果說超跌反彈是 “吃大鍋飯”,估值修復行情則需要分析行業、個股是否存在價值低估。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剛好是年報披露的高峰期。在市場短暫調整后,年報行情或展開。
對此,上海證券分析師蔡鈞毅認為,年報行情可從以下路徑尋找潛力股:一是需兼具良好的業績增長;二是個股處于較低位置,為后市可能的行情騰出空間;三是受到政策扶持,以及屬于“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發展、支持的行業個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