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01:37:19
《每日經濟新聞》分別從鋼鐵房產家電快遞四大行業入手,通過年終獎故事為觀察宏觀經濟提供入口。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國棟 李卓 吳文坤 趙春燕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國棟 李卓 吳文坤 趙春燕 發自北京
“一年等待到而今”。宋代趙長卿這句詞放在這幾天,當然是指年終獎了。
然而,相關經濟展望報告稱,2011年四季度,我國經濟進一步疲軟,同期GDP為8.9%,創下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新低。宏觀經濟增速的快速下滑,傳導至中觀層面,體現為各行業的日子不太好過,而到了企業這一層,則直接影響員工們年終到手鈔票的厚薄。
今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從鋼鐵、房地產、家電和快遞等四個重要行業入手調查,通過企業和員工的“年終獎故事”,為讀者展現這些行業的整體現狀,從而為觀察宏觀經濟提供入口。
整體縮水成定局鋼鐵業微利難掩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之前就預料到今年的年終獎會比往年少,但沒想到一下子少這么多。”提起公司年終獎,電話里的李薇(化名)語氣明顯不悅。
李薇是國內一家知名鋼鐵資訊機構的工作人員。昨天 (1月18日),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單位前天就發了年終獎,“今年比往年少很多,往年能發3900塊,今年才發了1500塊。”
記者采訪了解到,年終獎大幅“縮水”,不僅體現在一些以鋼鐵企業信息為收入來源的資訊機構,作為鋼鐵行業的主角——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們的年終獎縮水更有一種不能言說的痛。
年終獎普遍縮水
如今,李薇手里的1500元年終獎已經快花光了。“給家里老人和孩子買了些東西,再加上來回的車票錢,基本上剩不下多少。”李薇說。
但對于縮水過半的年終獎,李薇心里倒是看得明白,“鋼鐵行業今年都賠錢,(他們)怎么還會給我們錢?收入來源沒有保證,我們公司效益不好。”
不過,比起李薇的快人快語,已經飽嘗行業微利的鋼鐵企業人士更多是“談錢色變”,謝絕采訪。昨日,河北一位不具名鋼廠企業人士表示,跟去年比,今年的年終獎金少了近30%。“在全國鋼鐵虧損90%的情況下,有年終獎就不錯了。”不過,他堅持不向記者透露具體的獎金數額。
北方一家國有鋼企的銷售總監更是在微博上大倒苦水:“年底了,對于一個在沒有年終獎的企業上班的我,只能放長線,期望價格可以回漲回去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了解到,該銷售總監所獲年終獎為基本工資雙薪,但在他看來,這就等同于不發年終獎。“現在這個行情下,有誰還愿意多發?在國內一些大型企業里,雙工資已經算少的了。”有不具名分析人士稱。
而在貿易企業領域,年終獎的發放更是千差萬別,“我們年終獎還沒發,說是來年給補上。”有貿易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單位就發了一些禮品作為福利。
更多鋼企人士向記者反映,無論是鋼廠還是貿易企業,今年的年終獎普遍比去年少,但均拒絕透露具體年終獎的數額。
行業不爭氣
在鋼鐵人眼里,目前最要緊的,是挺過鋼鐵行業的寒冬,而不是奢求“一汽大眾發27個月工資作為年終獎”一類的好事。
盡管各企業效益和員工崗位分工不同,不排除個別企業年終獎金比往年有所提升,但縱觀整個鋼鐵行業,年終獎縮水已經成為對鋼鐵行業景氣度的最好詮釋。
“去年雖然全年均價處于歷史高位,但市場運行艱難,各參與方普遍微利甚至虧損運營,年終獎縮水也十分正常。”西本新干線首席分析師劉秋平稱。
劉秋平說,2011年鋼市處于典型的高價格、高成本、低利潤運行狀況,甚至沒有一波像樣的漲幅,無論是貿易商還是鋼廠,都“顆粒無收”。
而在中鋼協看來,中國鋼鐵業瀕臨全面虧損,一方面是鋼鐵市場供過于求態勢不斷積累的惡果,另一方面是鋼價下滑而成本大漲。中鋼協數據顯示,僅2011年10月份,國內77家大中型鋼企中有25家出現虧損,行業銷售利潤率僅0.47%,利潤僅13.75億元,環比下降82.6%。
記者了解到,由于原料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都處于高位,下游企業訂單明顯下滑,而代理商普遍要求減量或者退出,國內鋼廠的日子很不好過。貿易商則更加慘淡,“鋼廠價格幾乎全年倒掛,下游需求又出現萎縮,加上資金成本達到了歷史高點,不虧損的已經算操作很好了。”劉秋平說。
房企兩極分化:年終獎大面積縮水 仍有幾家很“肥”
每經實習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臨近農歷新年,“年終獎”再次成為忙碌一整年的企業員工茶余飯后的談資。房地產企業的年終獎“袋子”鼓不鼓,因其身處的大環境特殊,而更惹人關注。
近日,有媒體從多名網友處了解到,在樓市低迷的境況下,很多房企年終獎大面積縮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與“年終獎縮水”相應的,是這個“冬天”房企流行給員工放長假;但在被“裁員”疑云籠罩的地產界,仍有幾家企業的年終獎“很肥”。
今年流行“放長假”
剛過完元旦假期,某地產公司地方分公司普通職員李銘 (化名)就開始為外界盛傳的“裁員”風波犯愁,雖然后來明白只是公司內部的“優勝劣汰”,但他的擔憂并未就此消除,因為不景氣的市場形勢讓裁員危機時刻存在。
據李銘講,公司的工程建設速度明顯放慢了,銷售額也在下降。“這段時間挺不景氣,房子賣得少,再過一段時間就要放年假了,20天。不景氣也好啊,這樣就可以多休息了。”李銘自我安慰。
近日,有微博曝出,在這個銷售冷清的冬季,大房企的職員也收獲了除年終獎之外的另一份大禮——較長的年假。至于放長假的原因,上述地產公司一內部知情人士昨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業績都很好,公司想在年底給員工一個“獎勵”式的假期,她同時表示,在普通年份,公司都會有15天的春節假期,但對于此次為何會延長至20天,該人士表示原因尚不清楚。
年終獎大面積縮水
近日,有媒體稱“房企年終獎大縮水”。據網友爆料,由于過去一年樓市限購,房企的年終獎被曝縮水,發放形式也五花八門,從現金、足浴盆、推拿券、購房券到旅游等。該報道援引廣州市政協委員、市房協副會長曹志偉的話稱,“廣州有發展商在發完年終獎后才裁員,將最后一滴道德血液留給員工。”
市場低迷,確實有幾家企業日子不大好過。
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剛剛公布的20家上市公司銷售數據,位列“目標差距”之首的地產公司綠城,近日有自稱該公司員工的網友在微博中貼出了綠城建設關于春節放假的通知,文件顯示他們有14天假期。該網友稱,“作為綠城的員工,在這風口浪尖的2012,年終獎已成泡影,但是可以慰藉的是剛剛收到的春節放假通知。”
上述消息尚未得到綠城公司證實。
數據顯示,綠城2011年實現銷售額353億元,環比2010年下降了37.9%,而2011年原定的銷售目標為550億元,實際表現與年度目標相差35.8%。
另一家國有地產公司今年的日子也捱得不容易。據知情人數透露,這家公司不但取消了年會,還在1月6日前后召開了一場“年終反思會”。
調研顯示房企年終獎靠前
據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日前發布的《2011年終獎調研報告》顯示,雖然2011年房產業幾乎進入“冬天”,但其年終獎人均水平仍以1.49萬元的平均值高居行業第二位,僅次于金融行業均值2.03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幾家大房企的年終獎依舊可觀。一名業內人士透露,某央企地產公司普通職員的年終獎除了年底雙薪之外,又發了3000元的購物卡、2000元現金紅包以及價值1000元的年貨。另一知名房地產公司內部人士也透露,該集團地區公司董事長的年終獎與凈利潤掛鉤,“今年估計拿得最多的董事長可以拿上千萬”,這一數據去年是700萬元。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昨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2011年房地產領域 “大多數公司的經營情況與其預期都有差距,也有很多企業在考慮裁員,包括房地產相關的設計公司、中介公司、經紀公司,業績下滑也是比較嚴重的”。
陳國強告訴記者,年終獎是隨行就市,但是整體低迷時,也有幾家表現比較好的,所以差異化比較大。
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地產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0家龍頭企業2011年的銷售業績合計達7017.2億元,同比這些企業2010年6103.9億元的銷售額,上漲15%,銷售額同比上漲的企業達16家,居首的融創中國,漲幅達到130%。
家電業:渠道商、電商比制造企業“出手大方”
每經記者 吳文坤 發自北京
2011年度的家電行業可謂繁花似錦,但員工年終獎未見明顯提升。在業內人士眼中,家電企業是“快樂并痛著”,因受制于房地產市場下滑及相關刺激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響,家電企業2012年難言樂觀,當前“緊縮褲腰帶”情有可原。
渠道商、電商日子好過
來自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家電業在產量、銷量、出口等各領域都將全面突破原有水平,達到新的歷史高點。預計2011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有望超過1.1萬億元,同比增長17%,不過,比起2010年接近31%的增速還是有明顯回落。
家電渠道商及相關電商直接受益于上述增長。
“2011年的情況比2010年好很多。”新七天電器網銷售客服申鎮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出喜悅之情。他介紹,因為年終有圣誕、元旦、春節等大的節日,企業的年終獎是以年終促銷的提成來體現的,2011年自己的年終獎是5000元。除此之外,他今年的工資水平相比去年有較大提升,崗位工資是“底薪+提成”的形式,月薪基本保持在8000元。
“我們2011年每個季度薪資均有增長,漲幅相比達到了30%。”據新七天電器網品牌總監田原介紹,該公司的管理崗位則有年終獎,約為月工資的3~5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聯系某大型家電連鎖渠道商人士獲悉,該企業的年終獎比2010年有所提升,具體根據崗位的不同,平均約為基本工資的3倍。
田原表示,受益于家電行業的增長,隨著蘇寧、國美等在電商業務上的發力,整個家電電子商務行業在2011年是穩步發展態勢,這也是年終獎有所提升的原因。
家電制造企業難言大方
盡管整個行業增長穩定,相比渠道商和電商而言,家電制造企業卻難言大方。
記者昨日通過多名家電制造企業人士了解到,這些企業的年終獎均處于1~2倍月工資的水平,相比2010年,未見明顯增長。
“我們的年終獎現在還沒有確定。”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李從想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由于創維的統計是按財年來進行的,所以年終獎最終如何還需等到3月份。年終獎的方案較復雜,李從想表示,具體情況將根據崗位來確定。據了解,很多家電企業與創維類似,在3月份財年結束時才能確定最終的年終獎數額。
不過,北方某大型家電企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2011年他的年終獎只有1.6倍基薪。某日系家電企業品牌部相關人士表示,他們只多發一個月的薪水,并無更多福利。
“渠道商直接面對消費者。”中國家電營銷協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認為,在年終獎上比家電企業出手更大方,與當前“渠道為王”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后者在“后家電下鄉時代”將面臨更多壓力。
“盡管2011年家電銷售不錯,但是‘快樂并痛著’。”洪仕斌表示,包括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刺激政策已經透支了部分需求,隨著這些政策的退出,加之國內房地產調控、歐美債務危機發酵和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等多重影響,家電業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家電企業在2012年勢必放緩增長的步伐,眾多企業必須早作打算”。
業務量“快跑”快遞“吝嗇”有理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接到記者電話的司立垚正為布置員工過年包車回家的事而忙碌,作為中通速遞的華北區總經理,他坦言,這也許就是公司發給員工的“年終獎”了。
即使作為管理層,司立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的年終獎也僅僅體現在“年薪兌現比例”的多少上。
據記者了解,這也是國內其他多數民營快遞企業 “年終獎”的體現形式。相比其他傳統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快遞企業的“年終獎”多少顯得有些“吝嗇”。據多位業內人士稱,即便如此,快遞業務量的逐年攀升促使了“年終獎”的上升。
快遞員工:月收入普遍上升
“嚴格來說,快遞企業中層以下的管理者以及一線遞送員,幾乎是沒有年終獎的。”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主要與快遞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結構有關。
“遞送員包括中層管理者平時的工資主要看績效,包括計件考核、加班情況等,某種程度上,獎金在平時就得到了兌現。”司立垚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這也是快遞企業年終獎之所以有異于其他行業的最主要原因。
據徐勇粗略估計,由于業務量的增長,2011年東部地區快遞員的月收入為3000元~8000元,中西部為2500元~6000元,相比去年普遍有所提升。而年前業務量的持續增加更導致爆倉現象普遍,不少快遞公司因缺人而不得不暫停業務。
說起給員工包車回家,司立垚笑稱:“確切點說,這應該只是年終福利。”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其他多位快遞公司員工中,“年終獎”多數是以“年終福利”的形式發放,比如報銷車票、發放生活用品及年貨等。有EMS快遞員告訴記者,入職一年以上的員工可能會額外發放1000元左右的“過節費”,這在業內已經算是很好的“年終獎”了。
徐勇認為,影響快遞企業員工年終獎發放的原因,還在于因同質競爭、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企業每況愈下的利潤率,即便2011年多家快遞公司略有漲價,也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由于加盟體制以及價格戰,總部的漲價通知與具體的執行有差異,實際基本沒漲。
“今年快遞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僅在5%以內。”徐勇說。
管理層:年薪收入有提高
司立垚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普通員工,快遞管理層主要是以兌現年薪比例的多少來體現年終獎。
據透露,因公司不同、薪酬不同、崗位不同、責任不同,快遞高管年薪的兌現比例在50%~70%不等,客觀來說,每年的收入仍有所上升。
在司立垚看來,年終獎逐年提高的原因在于行業 “盤子”的擴大,外界所指的快遞利潤的下降,是指單票利潤換算成利潤率的下降,實際上,由于快遞業務量的持續攀升,企業規模持續做大,整體盈利水平的“絕對值”是在上升。而隨著業務量攀升,工作量的加大,用人成本確也每年提高。
數據顯示,2011年前11月,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為23.4億件,但根據國家郵政局2012年1月1日公布的信息顯示,到2015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61億件以上,年均增長率21%。
對于高管績效和年終獎的考核標準,司立垚告訴記者,這主要和年初下達任務量的完成情況相掛鉤、包括整體服務水平,遺失、延誤、短少等操作質量,還包括公司在行業內的市場份額排名等,此外,國家郵政局和消費者協會對企業的投訴排名也納入了高管的績效考核。
業內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國內民營快遞企業和外企在上述幾項指標里考核的權重是有區別的。外企更看重市場的口碑、布局以及市場操作的穩定性,對快遞件的量和利潤率考核占比較低;民營快遞則主要考量利潤總值、市場占有率及票件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