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助推結構轉型 2012新興產業全面啟航

2011-12-31 00:07:15

新材料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的基石。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近日,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指出,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已基本制定完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分類目錄共分為七大類,目錄將在進一步論證后投入試運行。

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正漸次明晰,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對此有專家向記者指出,“十二五”期間,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戰略新興產業將進入黃金時期。記者也解到,明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全面發布的一年,相關配套政策將陸續出臺。

經濟步入內生增長、創新驅動

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表示,中國將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推動經濟盡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

業內專家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展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能夠有效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能夠加快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

發展生物產業,有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助于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根據有關專家測算,戰略新興產業在2011年~2015年要實現24.1%的年均增長率,在2016年~2020年要實現21.3%的年均增長率。這些領域的快速增長,為涉足其中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會有一大批企業不斷從小變大,從弱變強。

有報告指出,未來十年戰略新興產業將保持27%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而2010年新興產業的占比只有3%;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未來10年戰略新興產業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27%。

新材料是戰略新興產業之本。在重點支持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的基石。

從“扎實發展”到“加快培育”

如今,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熱潮正在全國蔓延,各級地方政府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01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扎實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而在今年這一說法有了微調,成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教授劇錦文看來,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所以強調扎實發展,主要是針對一些地方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出現的大干快上傾向。

他說,經過了2011年的發展,目前盡管各個產業發展并不均衡,但產業發展和技術深化速度都在不斷加快。部分領域的技術已經領先于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涌現出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科研機構和人才隊伍;初步形成若干產業集聚區。但在現有的基礎上,目前有必要對部分領域、部分企業進行“培育發展”。

實際上,主管部門在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始。

據了解,財政部將于2012年下調73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在下調進口關稅的商品中,著重添加了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這也是本次關稅調整的一大亮點。

專家指出,實施較低的進口關稅將會有力推動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的引進、利用,對于加速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以戰略高度布局海外專利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朱敏認為,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已躋身世界前列,但技術創新、集成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無論在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政策激勵和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創新模式、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我國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創新驅動特征,同時也遵循著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興起的基本路徑。當前必須選擇具有引領帶動作用且能實現突破的若干重點方向,加快突破制約其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他說,“我們要始終堅持自主、合作、共贏、開放,利用全球創新要素和資源,并把本土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戰略的導向和主要的目標。”

朱敏認為,我國當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點是占據產業高端,目標定位是掌握核心技術及知識產權,占領國內外市場。為此,必須注重產業技術狀況的研究分析,技術創新路線的選取和專利的全球布局三個關鍵環節。專利信息在產業技術開發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作用。對專利信息進行在先檢索和研究分析,可以把握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動態和技術發展動向,了解產業新狀況,發現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和發展空間。

朱敏指出,新興產業成長伴隨著大量技術攻關和成果集成,知識產權競爭激烈,每一步都面臨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中國知識產權制度起步晚,企業對國際知識產權運作規則不熟悉,不重視申請國外專利。為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需要重視專利的申請和謀劃,防范技術和產品產業化過程中的法律糾紛,當前尤其要注意專利的海外布局。

產業前瞻

新興產業投資潮起 政策法律缺位待填補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自去年10月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布后至今已逾1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受到政策呵護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各路資本追捧,呈現一片生機勃勃之象。與此同時,其中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以碳纖維這一新興材料為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生產廠家得知,新材料碳纖維迎來了空前的投資熱潮,不過行業產能過剩隱憂早已浮現。加之相應技術不能及時跟進,目前碳纖維產品正遭遇技術和市場的雙重夾擊。

碳纖維只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熱的一個縮影。在多晶硅、風力葉片等戰略新興產業等細分領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不僅如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的法律配套也需要完善。如已提交的《環保法修正案》送審稿中,對政策環評等關鍵性修訂條款做了刪除。在眾多環保專家看來,環保新法的進步性并不明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將因為法律方面的缺位而受到掣肘。

新興產業投資熱需引導

12月14日,安徽省“十二五”碳纖維產業規劃對外公布,其中特別強調,安徽要把碳纖維產業作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之一。而江蘇、吉林等多個省市,都意欲出打“碳纖維”這張牌。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經過多方調研指出,現在無論是有技術背景的,還有沒有技術的,都在上馬碳纖維。

除去一些民營企業,就連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企巨頭也介入了碳纖維行業?!睹咳战洕侣劇帆@得的最新數據表明,現在全國在建的碳纖維生產工廠有30多家,但已經建設、能生產產品的只有5家。

李克健提供的數據顯示,現在我國在建的碳纖維項目產能,預計在未來能達到10多萬噸,雖然每年的市場需求有所增加,但是潛在的產能過剩不容小覷。從全世界來看,“2010年碳纖維的需求量只有3萬噸,今年的數據現在還未統計,預計能達到4萬噸,未來產能過剩的壓力突出。”

李克健還告訴記者,我國碳纖維企業的產品大都質量較低,但成本卻很高,與進口產品相比沒有競爭力。

溯及原因,李克健認為主要是囿于碳纖維技術,國外技術長期對我國進行封鎖,國內自己的技術還不成熟,尚需提升。

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徐樑華也認為,國內碳纖維技術單一,技術多元化格局尚未真正建立,目前涉及完整碳纖維技術鏈的研發單位屈指可數。“這種研發局面無法真正滿足產業和市場發展需求;研究氣氛還不踏實,技術跟風問題突出。”企業缺乏關于市場和產品的理性思考,產業間的合作缺乏,產學研用一體化尚未真正建立,削弱了集智攻關的作用。

李克健認為,碳纖維行業出現的情況絕非孤例,整個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過熱以及技術尚不適應市場的狀況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政府在對新興產業并不了解、尚未找到對口專家取得咨詢建議的情況下,就匆忙上馬了一些項目。

一位企業人士表示,有的地方政府的心態是“只在乎有沒有,不在乎成不成;先建起來,銷路以后再解決。”

事實上,過熱投資的領域已從碳纖維傳導至多晶硅、風力葉片等。以多晶硅為例,2010年的產能在5萬~6萬噸,預計幾年后將達到17~18萬噸;在風電設備領域,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僅為1000萬千瓦左右。

李克健向記者表示,國家應該出臺相應措施抑制這種盲目的投資,同時引導整個行業實現技術升級,以達到有序發展的目的。

徐樑華給出的建議是,民營企業應避免拿來主義和自我封閉,國有企業則應建立對市場和新產品的快速反應機制,避免自以為是。要產學研用相結合,目前的技術基本來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依靠企業才能把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法律缺位有待完善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存在盲目投資需要引導的問題,其發展必須的法律配套也需要完善。

《環境保護法》自1979年頒布實施以來,在1989年做過修訂,但是在此后的22年間,再也沒有修訂。在此期間,我國又制定了與環境和資源保護相關的單行法近30部,其中有《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這些單行法的實施讓本應是上位法的《環境保護法》日漸式微。有環保專家認為,這部法律早已被架空;有研究指出,這部法律中近八成條款已被單行法所覆蓋。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些年來環境制度在不斷創新,因此作為環保“母法”的《環境保護法》也亟待修訂。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環境保護法》的修訂準備,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不過正如前述環保部官員所述,由于牽涉到各方利益,這部法律的修訂與各界的實際期望有很大距離。

如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政策環評在《環境保護法》送審稿中已經被“拿下”。

上述官員指出,完整的環評首先是政策環評,其次是規劃環評,最后是項目環評。比如美國就有國家環境政策法案,所有的項目都要通過政策環評,可在我國有些項目“建成之日就是環境破壞之時。”

此次寫入草案稿的“政策環評”,最終在由全國人大環資委向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委征求意見時被刪除。

又如,草案中的“以日計罰”原則也在此次修訂中被刪除。所謂“以日計罰”,即對于行政處罰后的企業,如逾期仍不予改正,將按日處罰。當時王樹義向記者稱,這個原則是學術界花了很長時間的研究成果。

2008年,馬驤聰受環保部委托,起草了《<環境保護法>修訂專家建議稿》。在這份未能被相關部門采納的《建議稿》中,馬驤聰圍繞“公民的環境權利與義務”作了陳述。

其中,包括公民有權從政府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環境質量狀況和環保措施的信息,有義務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現象檢舉,各級人大、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幫助和支持公民行使環境權利和參與環?;顒?。

然而,縱覽眾多法律,尚缺乏對公民環境權的保護,早在2005年,環資委有官員稱,全國人大將逐步完善有關公民環境權的法律規定,保障公民能夠有效行使上述權利。

此次《環境保護法》的修訂中,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蔡守秋提出要將“公民環境權”寫入,但最終未能如愿。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如果這些都不提出,這次修法意義不大。”

但反對者認為,“目前在中國提公眾環境權還不成熟,實行起來阻力較大。”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將因為法律方面的缺位而受到掣肘。如果讓法律法規更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充分維護居民的環保權力,是法律法規制訂者應當關注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欧美九九精品综合网 | 日本喷奶水视频中文字幕97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