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12-27 09:07:19
昨日晚間,央行發布題為《周小川:關于信用評級的若干問題及展望》的公告,對國際評級業進行了評價和展望。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北京
昨日(12月26日)晚間,央行發布題為《周小川:關于信用評級的若干問題及展望》的公告,對國際評級業進行了評價和展望。
公告中周小川認為,目前國際評級業“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收費模式反映了評級機構商業化運作和保持獨立性之間的矛盾,評級機構內部容易受到利益驅使而偏向于發行人。
“對涉及本土金融市場的評級和金融產品的評級,如果需要選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我們應在制度上規定,實行雙評級模式,就是在選取一家國際評級機構的同時,須選取一家國內評級機構。”周小川指出,應當減少對外部信用評級的依賴性,要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的發展。
受到質疑的國際評級業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中國銀行業人士還是學界,對國際評級機構都有頗多微詞。甚至有銀行業資深分析師曾多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三大評級機構在今年的金融危機中扮演了極為不光彩的角色。
其中,銀行業分析師曾告訴記者,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把美國次級抵押債券認定為與美國國債同等的AAA級,某種程度上助推了全球投資者大規模購買此類證券,給金融體系埋下了隱患。
“從最初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再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對評級業總體來講不太滿意。人們本來希望評級公司能夠事先發現重大潛在問題,但事實上評級公司并沒有及時發現,其評級水平、方法和機制等受到了廣泛質疑。”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指出,國際上對評級機構的看法主要有:不滿其前瞻性、其評級加劇了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敏感時期的評級調整加大了經濟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評級方法論和內部程序不夠透明、行業壟斷程度高、部分監管者和投資者過度依賴外部評級。
其中,周小川認為,國際評級機構缺乏競爭性,評級機構內部業務之間有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影響其獨立性,目前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收費模式就是例子,這會使得評級機構內部容易受到利益驅使而偏向于發行人。
另外,部分監管者和投資者過度依賴外部評級,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和責任推諉,也使評級業對市場的影響力過于強大。宏觀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評級公司不斷調升評級,導致市場過度樂觀;出現經濟衰退時,評級公司往往突然大幅下調評級,誤導公眾加重對形勢惡化的估計,擴大波動性。
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的發展
面對上述問題,周小川介紹了由人民銀行牽頭、有關部門和金融界共同參加的關于信用評級課題研究的一些主要觀點。
周小川表示,應當減少對外部信用評級的依賴性,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因為如果有第三方評級作依據,不管管理或交易做得對不對,風險管理人員或者交易人員都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評級機構。
因此,周小川認為大型金融機構其內部應該有更充分的信息,有更強的研究能力,應使內部評級占更大的比重,更多地作出自己對產品及其風險的評估。加強大型金融機構的自主判斷,讓金融機構自己的主見在市場上占有相應的地位。
“評級機構不像那些市場參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不僅自己要作判斷,同時也把自己的資金押到里面了,需要真正承擔風險。”周小川指出,這也就正如評級機構所辯稱的,其只是對機構或產品未來違約概率進行評估和提供參考意見,評估錯了也不承擔責任。
因此,如果要建立適當的評級業競爭格局的話,周小川建議不排除政府性機構、行業協會或社會研究機構等比較中立的部門參與設立新型評級機構,以加大市場競爭,打破壟斷。
“今后我們要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的發展,給本土評級機構發展留下更多的空間,促使它們未來成長為國際型的評級機構。”周小川說。
如何為本土評級機構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周小川認為,“一個好的做法是,借鑒國際經驗,實行雙評級制度”。
所謂的“雙評級制度”,就是,如果需要選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中國應在制度上規定,與此同時,還須選取一家國內評級機構。
在監管上,周小川希望監管政策要能夠協調和促進評級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盡可能避免出現利益沖突。在方法論和評級程序方面提供充分的透明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