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01:19:40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全國性的房價拐點是否到來尚存爭議,土地市場的拐點似乎搶先一步。
中原集團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與歷年數據相比,今年標桿房企在土地市場上的投入明顯減少。今年前10個月,標桿房企累計拿地金額與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的比例約為21%,這一比例甚至低于處于金融危機漩渦中的2008年。
其中,僅萬科、綠城兩家房企于10月份共計花費約21億元購入4宗地塊,而前期每月都有購地支出的保利、中海等房企,在10月份并沒有動作。
標桿房企購地節奏放慢
在嚴厲的調控政策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出現了局部松動的情況,作為風向標的土地市場,“降溫”跡象則是極為明顯,特別是多家龍頭房企放緩了拿地的節奏。
中原監測數據顯示,全國13個主要一線城市1~10月累計成交居住用地4450公頃,同比大幅縮減28%。受到地方財政壓力及土地供應目標尚未實現的影響,地方政府從8月份開始加大了土地投放,近3個月平均供應量較今年1~7月均值增加了66%。
雖然供應量有所上漲,但受到調控抑制成交量的影響,在全國主要的133個一、二、三線城市中,前10月成交地塊為7734宗,其中4619宗是以底價成交,比重約為60%;13個主要一線城市中,成交地塊中底價成交占比也達到了52.8%。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今年10月,招、保、萬、金四大房企僅2宗土地入庫,而去年同期則為19宗,且企業增加土地主要集中在新興三線城市,一線城市住宅土地市場明顯冷清。
“在全國樓市還未出現拐點前,土地市場拐點已經率先出現。”北京中原地產三級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因銷售業績下滑、融資渠道萎縮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各家企業庫存積壓加劇,資金狀況劣于往年,拿地明顯更加審慎。
而對于逐漸放慢拿地的節奏,北京一家房地產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企業而言,地塊的條件尤為重要,而目前的土地供應上,優質地塊不多,這也會影響開發商拿地的計劃。
10月份庫存環比上漲6%
截至10月,全國執行限購政策相對嚴格的10個城市中,庫存積壓達到6044.46萬平米,環比9月初上漲了6%,庫存積壓增加了28640套。
根據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統計,截至11月14日,年內北京新建住宅期房供應項目135個,共取得預售許可證180次,供應房源56729套,合計727.41萬平米,而其中已經網簽出售的僅為23878套,平均去化率為42.1%,再次創造歷史新低。
按照預售均價統計,453.2萬平米未售面積總價達到了1177.9億元。
“當前房地產業面臨的壓力大于2008年。去庫存已十分緊迫,2008年房地產行業去庫存過程用了5個季度,但在本輪調控之下,房地產行業去庫存過程更是緩慢,預計這個過程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張大偉對此表示。
與2008年類似,樓市降價潮的先行者仍是各大品牌開發商。自今年5月起,就有中海、碧桂園等開發商紛紛推行降價促銷,以價換量的策略。9月,全國各地區加入降價銷售行列的品牌開發商也有所增多。中原監測數據顯示,富力、保利、萬科等標桿房企,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降價促銷。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房企去庫存化的舉措非常明顯。
張大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對開發商而言,現金流比利潤更為重要。“現在來看,全國前10月地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已經得到遏制,新政過后,開發商拿地的針對性較強,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