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8 01:08:36
本該慶祝公司一周歲生日,卻在不確定的氣氛中目睹同事一一離職、甚至CEO也揮手告別,網上購物平臺“大貨棧”的故事行近尾聲。
每經記者 莊春暉 發自上海
本該慶祝公司一周歲生日,卻在不確定的氣氛中目睹同事一一離職、甚至CEO也揮手告別,網上購物平臺“大貨棧”的故事行近尾聲。
這家一度與1號店并稱 “滬上電子商超雙雄”的網站將因股東喪失信心、資金斷流而面臨危機,目前大貨棧已經完全終止主站運營,其在上海的辦公場所也人去樓空。
盡管這家公司已經積極地處理各種勞務、債務關系,但由于納稅及消費者投訴等情況,大貨棧的現狀還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相關部門正在外圍詢調,試圖查清這家當初承諾投資金額不菲的公司倒閉的真實原因。
一家B2C公司為何在電商大熱的今年走向沒落,具體到電子商務行業,“燒錢太兇、難以為繼”是繞不過的話題。作為投資方,實力雄厚如世界500強企業的金光集團(APP)也會對那些難以打平的款項皺眉頭,“內部管理是一方面,但電子商務難見盈利節點以及宏觀經濟大環境不好,也是投資方不愿意繼續做大貨棧的重要原因。”一位大貨棧內部中干反思,“現在許多電商網站都只是個外表漂亮的架子,本身一直在虧,全靠融資撐著,把錢一掐、立馬就塌。”
網站停止結算
“買了東西卻沒辦法結算,網站上的客服永遠是離線狀態,棧幣還退給我嗎?大貨棧怎么了?”孟女士拋出一串疑問。
近期,類似的抱怨還不少。有消費者反映,該網站上的商品價格近乎“神經錯亂”——化妝品幾元錢就可以買、市場價五六百元的豆漿機在大貨棧上的標價僅數十元……超低的價格吸引了眾多點擊,興高采烈的用戶最后卻發現無法下單。
實際情況是,大貨棧早已停止了主站運營。在其網站右上角的公告區已明確表示:公司于今年7月1日起取消對代理的返利及獎勵;8月下旬,關閉了系統結算功能;公司承諾限時退還用戶賬戶內余留的“棧幣”。
為了解大貨棧的現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該公司位于上海市靜安區悅達廣場九樓的辦公地點,發現早已人去樓空,近200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內空空蕩蕩,只有前臺還掛著“大貨棧”及其投資方“金光APP”的標識,還有幾名員工在內走動,似在處理雜務,不時討論著關于社保和公積金如何計算的話題。
一名自稱留下處理最后事務的員工接待了記者,并坦率表示,“你也看到了,公司做不下去了,馬上就要關門,現在正處理一些債權債務關系。”
該員工表示,“除幾位行政人員協助處理雜務外,大貨棧的絕大部分員工都已被辭退,公司的CEO胡興民和其他高管早已離開。辭職的員工按照《勞動法》獲得規定的賠償,沒有產生勞動爭議。現在留下辦公的主要是股東方在數月前派出的清場小組。”
一位離職不久的大貨棧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CEO胡興民在今年6月底時宣布辭職,同時公司叫停了采購、審單及入庫行為,并對倉庫貨物和辦公用品進行盤點。
“今年初,就有嗅到苗頭不對的同事開始聯系其他公司,一個一個跳槽了。”這位前員工透露,大貨棧在2011年初開始與拉手網、滿座等團購網站合作、低價銷售商品,“最早我以為是為開拓銷售渠道,但到了3、4月份時突然發現,這些低價團購相當于變相清貨,餅干、糖果、護膚品……希望把所有庫存都甩出去,越快越好。”
“金光”身影
大貨棧自誕生那刻起,無論是在公開場合、廣告宣傳,還是對外招聘中,都自稱“公司系由金光集團(APP)投資、偏重快消品的B2C購物網站”。直到現在,公司網站上仍有大段相關表述:大貨棧是金光集團為迎向21世紀多元化發展成立的電子商務渠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到,2010年7月,大貨棧成立之時曾集中發布過一波新聞:電子商務行業再殺入新軍。以百貨為主的B2C電子商務網站“大貨棧”6月30日正式上線,其背后由全球500強企業、被稱為印尼第一財團的金光集團投資。
不過,在一年多后的今天,無論是留守員工還是金光方面,都刻意撇清彼此關系。
“也有一些投資者來看過,但大股東經過開會討論,覺得沒必要再繼續投入,最終決定將大貨棧關掉。”上述接待記者的員工表示,理解大股東的關店決定,但他堅決否認大貨棧的投資方為金光集團(APP)。
注冊名為“金光大貨棧”的官方微博已被悄然變更,上述員工含糊表示,“以前網站強調金光集團,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大貨棧另有投資方,投資方與金光有一些復雜的關系,三言兩語講不清。”到底有多復雜?他欲言又止,“總之大貨棧和金光集團在法律上一點關系也沒有。”
當前,大貨棧的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其運營實體“上海金禹貿易有限公司”的股東發起人為注冊在香港的“耀福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龔神佑。記者了解到,這是新近變更過的信息,此前,上海金禹的法定代表人為黃志源,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長子。法定代表人的信息于今年4月被變更。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正在外圍詢調,試圖查清這家當初承諾投資金額不菲的公司倒下的真實原因。
管理理念沖突
無論大貨棧與金光集團之間到底有沒有投資關系,這家成立之初聲勢浩大的電商網站黯然收場,不得不讓人反思今年資本火爆的B2C領域。
“內部管理是一方面原因。”一位前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了主管不一定做得好總管,理論豐富不一定實踐有效果。”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金光集團APP起意進入電子商務領域;11月,胡興民加盟金光、主持籌建大貨棧;至年底,大貨棧高管陸續到位;2010年6月,大貨棧網站正式上線。據悉,當初籌建大貨棧的想法很簡單:網上城市超市,讓用戶動動鼠標就可以把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買回家。
“在類似一些生活紙品的貨源上,大貨棧能享受到來自金光集團(APP)的特別優待,售價低于市場價。利用APP的招牌,大貨棧能相對順利地以低價拿下其他供貨商,在與知名品牌的商務合作商中也是如此,這比一般的創業公司條件已經好得太多了。”
“在電商網站中,大貨棧是比較有想法的,比如‘自提貨物’、返利、‘賺外快’,即發展個人或公司成為代理一起做銷售……不過,大部分想法經不住實際檢驗。”該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有進賬,但最后都是送錢出去。一家兩百多人的公司,十幾個總監,出了點事也不知道該找誰。”
在他看來,管理者與投資方在理念上也不是一個步調,“胡興民只是聘來的經理人,他們都不是公司的實際擁有者,因此在很多事情上說了不算。此外,薪資結構也存在差異。幾個月前,胡興民希望給大貨棧的幾名骨干員工調整薪水,集團總部有人認為太高。胡興民據理力爭,對方才不再說什么。胡興民認為大貨棧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包括激勵機制方面,而他承認讓集團完全同意其想法還需要些時間。”
相關新聞
大貨棧敗因:燒錢不夠豪氣?
每經記者 莊春暉 發自上海
大貨棧不是沒有機會運營下去,其所遭遇的管理問題在這個行業里并不算特例,但它的難題在于:大股東不愿繼續投錢,新的投資者也難以加入進來。
“這個行業很變態”
“電子商務網站一年做不起來,就不會做起來了。”金光集團(APP)已對大貨棧失去了信心,這個印尼第一大財團事先做過功課、有燒錢的心理準備,但還是受不了“大家比的不是誰掙得多,而是比誰燒得多”的狀態,一位接近大貨棧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他網站反正不是自己的錢,明明往死里虧,卻裝做很輕松,這個行業很變態。”
據他透露,金光集團(APP)不算小氣,在最初的規劃中是為大貨棧鋪好了底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承諾初期投資1.2億元。但在實際的進程中,情況卻有所變化。
這位知情人士表示,“大股東謹慎地控制大貨棧的花銷,按月付給,額度為每月數百萬人民幣。員工工資、物流和IT支撐是日常運營中最大的三塊。公司要正常運作,還要繳納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員工個稅、公積養老金等,企業利潤還能剩多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大貨棧位于悅達廣場辦公室及在上海南部的庫房均為租借,每月花費在幾十萬元。在物流配送方面,大貨棧采用的均為第三方物流公司,另外支付費用。
是否需要、何時需要自建物流、配送團隊,考驗著一個電商平臺的判斷力和資金實力,在這個問題上,各家都有自己的考慮。
豪氣者如京東商城,早在2009年開始自建物流,目前有超過70%的業務由公司自行配送;近期剛獲得1億美元二輪融資的走秀網也表示,將大力自建物流配送體系;當當網聯合總裁俞渝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內資本支出將近2000萬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土地購買及新倉庫的建設上。
以上是電商大網站的雄心壯志,對于像大貨棧這樣的創業公司,算盤還得細細打。在物流配送上,大貨棧就創新提出了“自提”模式,即開放社區中的便利店為自提點,鼓勵其代收快遞,已解決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甚至在今后可以發展這些自提點成為大貨棧的線下加盟。
利潤最大化與估值最大化
然而,美好的計劃很快成為泡影。一位大貨棧的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計劃的漏洞在于:第一、加入網點太少,便利無從談起;第二、飲料、糧油等的運送成本過高,到自提點也太占空間,不受歡迎;三、大貨棧會為自提點的收付貨物支付給對方一定比例的費用,“本身送一單的利潤就不高,還要倒貼錢,不賠才怪。”
大貨棧的確在賠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的虧損達到1000多萬元,依照其規模與營收,這樣的虧損額在業內已屬于 “控制得不錯”的水平。“網上超市的整體毛利率差不多有20個點,這樣捏緊了還在虧,就能看出整個行業是什么狀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最大不同點是,傳統企業做生意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互聯網企業追求估值最大化,這點在電子商務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誠,“金光集團這類傳統企業非常注重每分投入所產生的實際收益,而電商行業就是燒錢競賽。不少電商拿著風投的錢,風投一般以銷售額作為判斷估值的主要依據。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公司需要大量地投放廣告來拉動銷售額和流量,而不是考慮平衡收支。”
再看大貨棧的路線,金光集團(APP)要求胡興民每個月需匯報的重要數據包括“固定成本”、“變動費用”、“銷售收入”等,且要求必須能看到一個清晰的盈利點,胡興民曾表示,“如果營業額必須到100億量級才可能獲利,這是集團不愿意看到的。”
“電子商務難見盈利節點、以及宏觀經濟大環境不好,是APP不愿意再繼續做大貨棧的重要原因。”一位大貨棧內部中干認為,“現在的許多電商網站本身一直在虧,全靠融資撐著。”
這樣的反思其實在業內早有共鳴。“現在想要盈利也可以馬上實現,只要將廣告費用減到最少。但是電商競爭就是燒錢競賽,現在沒有人敢盈利。”業內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