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8 01:37:46
紅亮亮的火鍋油料端上桌,看上去誘人,吃起來美味。店家通常說這種油是多少年的老油,味道好。央視《消費主張》記者在成都市人民公園附近的一家重慶老堂客火鍋店調查發現,這鍋神秘的老油實則是再提煉回收的“回收油”,經過過濾、提煉、燒油、包裝等程序,口水油搖身一變重新上桌,商家口中所謂的“商業秘密”竟成了擋箭牌。
(央視財經頻道7月26日報道)
筆者作為一名喜歡火鍋的食客,雖然對火鍋油的來源一向存有疑問,但當看到有些火鍋油被證實就是口水油時,還是接受不了。
口水油,說白了就是變種的地溝油。當然,與市場上流通的地溝油還是有所區別,一般的地溝油由不法分子加工而成,而口水油則由火鍋店直接過濾、熬制而成,更省事,更隱蔽,也更惡劣。
地溝油,危害極大,民憤極大。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商務部門、質檢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等各有關部門,要按照部門職責和食品安全整頓任務分工,認真安排和做好有關工作。同時還要求建立健全全程監管和執法聯動機制。”也就是說,地溝油的監管問題由商務、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衛生這五大部門共同監管。
今年以來,在監管執法中,全國工商系統進一步強化了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各種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積極開展了流通環節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及“地溝油”等專項整治。但是,從最近的報道來看,地溝油依然猖獗——前不久新華社報道,不少地溝油已經進了超市,這無疑更讓人們心驚肉跳。
五個大蓋帽為何管不好一桶泔水?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要求,五部門應形成聯動打擊合力,實現對地溝油和餐廚廢棄物的全程監管,確保不留隱患和死角。但是,火鍋店為啥就成了盲點?店里的口水油為何能循環使用,客人用餐后的廢棄物為何自行處置?相關部門究竟有沒有監管,如果監管了為何效果不明顯,如果沒監管,是不是失職瀆職?
其實,火鍋店大量使用口水油,或許已由潛規則變成赤裸裸的顯規則。這一點,就連火鍋店的員工都已經承認,在央視財經頻道的報道中,負責招商加盟的李部長就直接表示,“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行規”。既然是不成文的行規,地球人都知道了,相關監管部門就不可能不知情,如果做到了真刀真槍的監管,口水油就不可能如此猖獗,火鍋店就不可能如此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人們常說,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環節存在“多頭管理、多龍治水”弊端,由于監管部門多,各部門各吹各笛、各唱各調,只要有一個環節監管不到位,就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其實,從口水油已經異化為行規看,我們有理由懷疑,監管部門還是各吹各笛、各唱各調。
遏制口水油猖獗,沒有捷徑可走,只要管好兩方面即可:一是對問題商家嚴懲不貸;二是對失職瀆職部門毫不手軟。去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聯合下發的 《關于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于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枉法、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從重處罰。日前,河南“瘦肉精”案一審宣判,不僅制售瘦肉精的人被依法嚴懲,而且,王二團、楊哲、王利明這3名沁陽市柏香鎮動物防疫檢疫中心站的工作人員,由于玩忽職守,被判處5~6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看來,對那些尸位素餐的監管人員依法懲處,他們才能牢記職責,自覺監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