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0 01:19:51
資本市場是一個講求規則的市場,但也是一個盛行“潛規則”的市場。在攝取利益的沖動驅使下,市場中各種“潛規則”的大行其道,其實已經讓投資者有點麻木了。只不過,既然是“潛規則”,在“利好”自己的同時,必然會傷及其他投資者的利益。
目前基金主要借助于券商的通道進行交易活動,其中產生的傭金不是筆小數目。來自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95家券商合計取得基金分倉交易量7.5萬億元,交易傭金量62.4億元。顯然,基金為券商的經紀收入作出了重大貢獻。
獲取基金的分倉收入,無疑是眾多券商提升業績的一大 “法寶”,畢竟基金規模龐大,每次交易都堪稱是“大手筆”。在哪家券商進行交易,每年做多大的交易量,由于基金握有主動權,券商如何去“吸引”基金,確實也讓其頗費思量。
有利益就會有動力。對于基金來講,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決定了基金的規模才是其追求的最大目標。而新基金的發行,除了通過銀行進行銷售之外,券商亦是不可或缺的渠道。于是乎,其中的利益鏈就此形成。
基金為了規模的擴張,券商為了分倉收入,兩者之間找到了共同點。新基金發行時,券商一方面非常賣力促銷,另一方面亦不惜用自有資金購買基金產品,甚至于有的券商會專門準備一筆資金購買新基金,封閉期滿后即贖回。券商此舉明顯有利于新基金的規模達標與吸引人氣,當然,基金常常也會投桃報李,在分倉交易量上向相關的券商“傾斜”。券商購買一定數量的基金,基金回報以數十倍的交易量,已成基金行業的“潛規則”之一。
雖然基金與券商之間的利益交換不會體現在相關協議上,但根據《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券商用申購基金的方式來換取基金分倉交易量與傭金的行為,同樣涉嫌違規。更重要的還在于,新基金存在為了滿足分倉交易量的承諾,繼而通過頻繁交易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基金的高頻交易,不僅會造成股價的劇烈波動,放大市場的風險,而且還會損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輸送。
事實上,券商購買基金以獲取分倉收入,在業內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問題在于,這些行業“潛規則”為什么能夠長久地存在下去?難道僅僅因為其處于灰色地帶難以監管?
如今的基金與券商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券商的研究報告,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基金重倉股要想出現大幅上漲,離不開券商研究報告的鼎力吹捧。券商通過粉飾加工后的“漂亮”研究報告獲得基金分倉交易量,是基金行業的又一 “潛規則”。兩者之間通過“交易”,達到利益共享,共創“雙贏”,只是害慘了那些信奉券商研報的高位介入者。而且,券商研究機構本應具有的獨立性不再獨立,本應客觀的券商研報變得不客觀。
資本市場是一個逐利的場所,合規地賺取陽光下的利潤無可厚非。但如果是通過幕后交易或者以“潛規則”的手段牟利,至少值得商榷,更何況是基金與券商這兩大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