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4 01:09:21
5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5.5%,創下34個月新高。通脹的持續“高燒”或難提振低迷的經濟。
昨日(6月23日),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的6月初值下滑至11個月最低位,數值僅為50.1,逼近50的經濟榮枯線。
這一數值發出預警,中國制造業領域的擴張幾近停滯。根據匯豐報告,6月終值極有可能再次創下2010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匯豐PMI的5月終值為51.6,高于6月初值僅0.5個點。
在匯豐PMI初值里,投入和產出價格指數也均滑落至11個月最低水準。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稱,國內緊縮政策和外需疲軟令國內需求降溫,再加上去庫存化的進程,生產增速進一步放緩。
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21.5%的歷史新高,外界預測,第五次上調也已為期不遠。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正面臨嚴峻的“錢荒”。
企業紛紛通過減少庫存來降低風險。“原來企業有3個月的庫存,現在變成1個月。”一鋼鐵企業高層人士表示,現在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很多,為了規避風險,減少資金占用,鋼企原來囤積鐵礦石的現象幾乎消失。
發改委22日稱,6月CPI將超過5月。考慮到匯豐PMI的6月初值仍然維持跌勢,6月的關鍵數據極有可能重蹈5月覆轍,通脹壓力和治理通脹的代價是否會壓垮中國經濟?
招商證券的最新一份報告給出了否定答案。該報告指出,在當前通脹壓力偏大的情況下,緊縮貨幣政策將會持續,但松緊有度,治理通脹可能不需要以國內經濟大幅下滑為代價。
屈宏斌也認可上述報告的觀點,他稱,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至少當前制造業PMI還與13%的工業增速保持一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