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6 01:38:14
部分美企關閉在華業務,將“方向盤”轉向美國本土的現象已露端倪。
昨日(6月15日),商務部正式公布5月份利用外資情況。今年前5個月,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同比增29.28%。歐盟27國對華投資同比增9.02%。而美國實際投入的外資金額為12.85億美元,同比降24.12%。
總部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SleekAudio公司,其產品曾主要在我國廣東省東莞市生產,但是今年,他們放棄了廣東的生產業務,轉而在其總部找了一家代工企業。
今年前5個月,在全國外商投資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和實際新設立的企業卻都呈下降態勢,乍一看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針對以上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分析稱,中國投資的主要來源地是亞洲十國,特別是傳統的大中華經濟區,其次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加工貿易增幅下滑與美國在華投資下降也有一定關系。5月加工貿易出口676.9億美元,增長11%,占整體出口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3.3個百分點。
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將其訂單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密切關聯。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就已經決定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訂單轉交給美國國內,而此前這些訂單一直是交給中國等地的工廠。
據一些美國公司估算,將上漲的運輸成本、質量控制問題以及無法確保按時生產和交貨所帶來的額外管理成本計算在內,不難發現,業務外包實際上沒能節約成本。
盡管數據略顯悲觀,但美國在華投資下降,絕不意味美企放棄掘金中國的思路。隨著加工貿易日益疲軟,雙方將會以中國市場為基礎,在服務業等新興領域謀求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狄安華近日表示,最新數據表明,2010年在華美資企業的財務狀況已反彈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同時,他對中國建立創新型經濟和更平衡的經濟增長目標很感興趣。
“加強對歐美、日本市場的吸引力,需要中國認真加以評估和考慮。”姚堅表示,隨著服務業投資占到三大產業的最大份額時,怎么樣擴大中國服務業市場的開放,讓歐美日服務業市場等發達的經濟體進一步擴大投資,也是需要中國內部加以研究和推進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