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0 01:15:16
“中國是馬士基最大出口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2009年就任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的丹麥人彥辭表示。在彥辭看來,占據世界1/3集裝箱進出口運量的中國,在馬士基的世界版圖里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馬士基2009年在百年歷史上的首度虧損,還是2010年50億美元的史上最好盈利,中國都扮演著極富戰略意義的角色。
“中國市場就是馬士基的戰略”“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沒有中國戰略,但其實,中國市場,就是我們的戰略。”彥辭重復著這句話。“2010年馬士基之所以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最大的動力來自運輸行業,而中國市場在整體轉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馬士基在中國只從事運輸業,包括三大業務集團——馬士基航運、丹馬士物流、APM碼頭公司。
“這些年,可以說我們低估了中國市場的發展。除了2009年,中國市場上的預期一直超乎我們的想象。”彥辭表示。
鮮為人知的是,馬士基集團的中國員工比例非常高,“這和中國的業務直接相關,尤其中國作為我們最大的出口國,各種溝通需求非常強烈。”彥辭告訴記者,同時,馬士基還是中國制造的遠洋貨輪和海運設備的主要采購商,“僅2010年一年時間,馬士基在中國的采購就達15億美元,我們同時為集團在歐洲的超級市場采購中國產品。”迄今為止,馬士基已從中國的船廠訂購了117艘新船,總訂單價值逾35億美元。
中國是馬士基最大出口國回顧馬士基有史以來的低谷2009年,彥辭記憶深刻。“2009年虧損主要來自集團旗下的馬士基航運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承運人,馬士基航運公司2009年總共封存了19艘集裝箱船、拆解了10艘舊船,試圖以此減輕過剩的運力負擔,但年度虧損額仍然高達20.88億美元。“當時許多貨船都裝不滿,導致運價很低,造成損失。”
而2010年馬士基翻身一躍,凈利潤達50億美元,創105年以來最好業績,其中,最搶眼的全年集裝箱航運與相關業務的凈利潤就高達26億美元,占比超過50%。
“中國的進出口集裝箱量已經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運量,這種增長使得馬士基2010年集裝箱量得到很大改善。”彥辭表示,“可以說,2010年中國是我們的最大出口國,2010年在中國的集裝箱貨量超過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前的最高水平。”
彥辭表示,現在的中國集裝箱量需求依然有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未來5年,包括中國、印度和拉美、非洲、南美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可能會有高于成熟市場數倍的增長。從業務上來講,中國市場集裝箱貨量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能夠產生的規模效應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
中國市場新機遇來到中國12年,已經非常熱衷川菜、愛吃川辣的彥辭,對中國市場有著本土化的敏銳洞察。“中國的發展模式,從過去側重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逐步向新興高端產業發展,并且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刺激國內消費,這預示著我們今后可能會有更多進口方面的業務。”彥辭說,還有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我們不僅從事遠洋航運運輸,我們還有物流企業和其他業務,馬士基中國的丹馬士物流最大辦公地點就新設在成都,這都是我們把握中國市場新機遇的有力表現。”
彥辭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經濟目前的增速來看,中國政府對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重視,對于馬士基這種從事遠洋運輸的航運公司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機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