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黃河沒水喝沿線縣市爭搶“引黃指標”
2011-01-20 02:05:33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河南、山東
截至昨日(1月19日),持續了近兩個月的特旱,依舊嚴重影響著河南、山東及安徽的部分地區。
當日,河南省緊急召開全省抗旱電視電話會議,部署抗旱工作。山東省也于19日向旱情嚴重的15個市緊急撥付抗旱資金5000萬元,以開展應急水源建設等。
這場200年不遇的特旱災情,讓受災市縣在用水方面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吃緊,而流經此區域的黃河,則成為抗旱的“救命稻草”。
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黃河長期以來實施調水調沙,導致下游沿線的引水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出現了“有水難引”的困局。
另一方面,大旱當前,各市縣的需水量節節攀升,用水指標卻屈指可數,使得爭水矛盾較為突出,“爭取引黃指標”正在成為當地水利部門抗旱的一個步驟。
調水調沙致引水難
昨日上午,河南省東明縣謝寨引黃水閘處,從不遠處引過來的黃河水,水量很小,細若游絲般地緩緩過閘。
謝寨閘承擔著菏澤地區的麥田灌溉任務,從主干渠旁引出來的諸多分渠,延至曹縣、定陶等地,上月初該閘開啟,以灌溉干渴的麥田。
和謝寨閘同時被開啟的,還有牡丹區劉莊、鄄城蘇泗莊、鄆城楊集3座引黃閘。在整個菏澤地區的9座引黃閘中,只有這4座可用,遠不能滿足目前的灌溉所需。
菏澤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秘書科負責人耿廷柱向記者表示,現在抗旱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引黃灌溉水源不足,調水調沙讓引黃閘的引水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個別閘在正常流量情況下已基本引不出水來。
2002年,為實現“河床不抬高”目標,黃河開始實施調水調沙工程,通過小浪底調控水沙,以減少黃河淤積,達到沖淤平衡。
當時的調水調沙,“較少考慮抗旱因素,閘高而水低,讓沿線產糧區的灌溉成了問題。”東明縣水利局一官員稱。
毗鄰謝寨引黃水閘的謝寨村,就在黃河邊上。該村一李姓村民向記者訴苦:“我們實在太虧,在黃河邊上沒水吃,引不上來水。”
菏澤市水利局給記者提供的材料中寫道:“調水調沙給引黃灌溉和供水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鄄城縣舊城閘,設計引水流量每秒50立方米,現在引水流量不足每秒4立方米。”
“解決這個引水難題,別無他法,只有炸掉引水閘,重新修建,但沒有資金。”前述水利局官員說。
各縣市爭引黃指標
這場特旱,讓受災地區水利設施的欠賬暴露無遺,黃河成為救命稻草。“對我們來說,黃河水非常珍貴,因此一直在爭取用水指標。”東明縣供水處處長袁建中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菏澤高村水文站流量現在不足每秒300立方米,全市開啟的4座引黃水閘總流量不足每秒40立方米。
目前黃河河務局分配給菏澤的1月份引水流量僅每秒20立方米、引黃指標5700萬立方米,遠不能滿足抗旱需要。
“我們一直向省水利廳、黃委會反映情況,希望能多得到一些指標,但無濟于事,一方面黃河下瀉流量偏小,另一方面是用水指標需要整體調配。”耿廷柱說。
河南濮陽河務局水資源管理科孫科長介紹:“各省有各省的用水指標,現在主要是以供定需,而非以需定供。”
記者了解到,如今實施的黃河分水方案,仍然執行的是1987年出臺的標準,該方案明確了引黃各省正常年份的分水指標。
孫科長說,“87分水方案”中,分給山東的為70億立方米,河南為50億立方米,河北為20億立方米,但在總指標下,各市縣如何分水,沒有明確下來。
黃委會副主任蘇茂林也指出:“在整體指標明確而內部分水不明的情況下,區域內部爭水日益明顯。”
“我們會努力爭取引黃指標,早開閘早引水。”袁建中說。
但記者采訪多位地方河務局和水利局官員得知,黃委會的指標不會過度傾斜,出發點是要保證黃河的不斷流以及下游地區的用水。
據了解,黃河沿線多地將加緊存儲黃河水,菏澤市擬在未來建立大型水庫,以在河水豐沛期大量蓄水,以便應急之需。目前,該市在曹縣和單縣僅有兩座水庫,大約可蓄4000萬立方米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