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貨幣政策需惠及民生
2010-11-17 01:55:39
余豐慧
最近,一則“中國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最終可能導致惡性通脹”的說法在網上不脛而走。具體說法是: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針對這種說法,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指出,“以M2減去GDP,得出中國超發貨幣接近43萬億元”,這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
筆者認為,如果簡單就M2和GDP進行比較,確實看不出問題,假如用一些參照物進行比較,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拿美國的情況來對比一下,同期美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M2貨幣是8.7萬億美元;中國的GDP轉換成美元是4.3萬億,而M2貨幣轉換成美元達10萬億多。美國的GDP比中國大3倍多,可中國卻用比美國還多的貨幣,支撐不到美國1/3的GDP。這是否說明中國的貨幣政策太過寬松了,或者說明美國的貨幣政策可能太緊了?二者必有其一。進一步比較也許更能說明問題,目前我國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國只有0.6倍,韓國不過是1倍左右。在全球范圍內,像中國這樣M2是GDP1.8倍的國家并不多見。這又說明了無論貨幣發行量與GDP比較是否有理論和現實依據,但從國際慣例看,中國貨幣確實發多了,而不是一般的多。無論超發的數量是多少,“多”是肯定的,而且,貨幣多發就是通脹的根源之一。
另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超發人民幣與美國超發美元對各自國家經濟金融、特別是對百姓民生造成的影響是大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人民幣紙幣如果超發,必然造成國內通脹,人民幣超發引發紙幣貶值的最終買單者是國內百姓,百姓財富無形中被貨幣這只老虎吞噬。同時,貨幣超發造成人民幣貶值,使得出口增加,會影響到國內商品供給。超發貨幣在追逐少的商品,而少的商品由于出口越來越少,最終使得國內通脹加劇。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現在的人民幣升值只是對美元而言。一邊人民幣對外升值,另一邊人民幣對內貶值,國內發生通脹。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狀況,對國內大多數百姓無益。
而美國大量印鈔卻是另一番景象:一方面造成美元對外大幅貶值,促進了美國出口,賴掉了美元在世界的巨額債務;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美元卻升值,美元購買力越來越強,百姓得到了實惠。9月份美國核心通脹率比去年同期只上升0.8%,維持在60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國內居民沒有通脹之憂,每個周末進入商場購買一大車生活日用品也花不了多少美元。多少年來的低物價使得居民生活負擔很輕,幸福指數很高,這也是美國大肆印美元在美國國內反對聲音特別是民眾反對聲音并不多的原因。同時,低通脹率也使得美國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有了更大操作空間。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美元對外貶值對內升值引發截然相反的結果,很值得我們思考,也需要央行拿出智慧予以應對,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更加合理科學,更加能夠照顧百姓、惠及民生。當然,歸根結底是,無論困難多大、疼痛強度多高,都要堅定不移實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要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結構轉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