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首日 為何國際市場反應更強烈?
2010-10-21 01:25:4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湯白露
話題緣起
10月20日,是中國央行執行新利率政策的第一天。
由于這次加息來得太突然,全球資本市場,包括黃金、原油和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均發生了不小的震動。道瓊斯指數周二下跌165.20點,跌幅1.48%;標準普爾指數下跌1.59%;一向被市場熱捧的黃金價格也大幅下降,降幅僅次于2009年12月4日的4.58%,為5年來最大的降幅之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國內市場的反應大相徑庭,上證指數大幅低開之后,報收3002點;深成指上漲1.23%。對于這一現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線3位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國際市場反應劇烈
NBD:20日是中國央行執行新利率政策的第一天,為何國際市場的反應很強烈?
孫立堅:應該說,中國政府已經充分考慮到了加息所帶來的各種預期。比如,第一天并沒有出現國內股市大跌的現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國際市場發生劇烈震蕩,這里面有諸多原因。首先,加息對于引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被打破了,我們看到20日的外匯市場人民幣小幅貶值了,而以前擔心引發人民幣快速升值。很明顯,這跟國家的外匯監管密切相關,也說明監管措施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其次,海外市場連續3年一直看到中國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次是34個月以來的第一次加息,這讓海外市場理解為中國開始收緊銀根了,并導致企業的訂單減少。在這一情況下,加息被歐美市場理解為一種實質性的利空。
易憲容:20日起中國加息,立即讓國際市場快速流動的資金出現巨大逆轉,市場產生了巨大震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內地政策很容易反映到中國香港地區的金融市場,并迅速傳導到國際市場;二是最近國際股市、金市、油市、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基本上都與美元“利差交易”有關。對于這些資金來說,一旦市場有風吹草動,采取逃為上策。因此,中國央行加息,就出現了國際市場的資金恐慌性流出股市、金市、油市、大宗商品,而流入美元規避風險的現象,從而導致美元匯率快速飆升,金融市場巨大波動。但是,對于加息后市的判斷,國際金融市場這種恐慌不會太長,很快就會得以恢復。
國內市場保持穩定
NBD:相比起國際市場的強烈反應,加息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孫立堅:就20日的情況而言,國內市場基本處于平穩狀態,比如股市的反應就比較平穩,并沒有出現大跌。從本質上說,這次加息的首要目標是控制通脹壓力,而導致通脹的根源在于負利率。所以這次加息,是直接動用利率政策進行調控,但是由于只上調了25個基點,這說明目前只是發出了一個信號。也就是說,這次加息帶來的實質性影響遠小于心理上的影響,央行后市將重點觀察調控效果。如果通脹壓力不能得到緩解,不排除央行繼續加息,而且加息幅度要加大。
另一方面,以前業界擔心加息會引發人民幣步入升值的快速通道,但是,今天的各方反應說明,這一預期被打破了。最直接的現象是,國內股市并沒有帶來太負面的影響,說明市場的信心非常充足。同時也說明,政府有能力把加息的負面影響控制到最小,從而保持市場的平穩態勢。
易憲容:這次央行突然加息,最首要的目標是管理或抑制通脹及國內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我們看到,隨著國內外市場流動性泛濫、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物價水平快速上漲已經成了一種趨勢,而且國內CPI已經多個月超出了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廣大民眾不僅要承受過高的物價上漲過快之痛苦,而且其財富也通過這種利率轉移機制導致相對比例越來越少。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增加國內內需及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從何談起?因此,不對稱的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就是這種利益關系的一種較好的調整方式。
NBD:就20日的表現而言,國內市場是如何保持穩定的?是不是采取了一些措施?
孫立堅:在外匯市場,不排除采取措施嚴格控制外匯兌換人民幣的規模,或者是通過大量提供人民幣買進美元,從而改變暫時的供求。
不過,我所擔心的是,政府是否能長期有效地監管海外熱錢,不讓它們利用加息的套利機會再度大舉潛入國內,從而使得調控通脹的任務更加艱巨。所以,后續的配套措施,特別是外管局關于外匯的監管政策將變得特別重要。我認為,在加息的同時,應該把外管局關于過濾海外熱錢的防火墻功能進一步強化。
有繼續加息的可能?
NBD:這次加息幅度較小,可能連續加息嗎?
左小蕾:實際上,市場對于這次加息的反應過于激烈了。雖然股市沒有大跌,但是各種評論聲音容易混淆視聽,特別是一些觀點試圖放大加息的利空信號,這是不可取的。在我看來,加息僅25個基點,這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將是微弱的。如果市場就因此劇烈動蕩的話,顯然是不正常的。我們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逐漸消化加息帶來的各種影響,而不是肆意放大這種影響。由此引發另一種判斷,就是央行是否有必要繼續加息?在這一點上,國際上其他國家都是采取分步加息的做法,而不是一步到位把加息的幅度提高到2%或者3%,這有利于保持市場的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傾向于后續還有繼續加息的可能。
易憲容:本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并沒有歐美國家那么嚴重,但是我們卻采取了過度的救市政策。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刺激政策制造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因此,這種經濟刺激政策回到常態,或者說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逐漸退出也是一種必然,只不過需要尋求一個合適的時機。所以我認為,這次加息應該是這種刺激政策退出的第一步,今后逐漸加大退出是必然,只不過政府會采取較為慎重的作法,會觀察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審時度勢。從這方面預測,后續繼續加息值得期待。
孫立堅:今年以來,隨著綠豆、大蒜、辣椒、花椒、生姜等農產品相繼瘋狂漲價,隨著通脹愈演愈烈,加息早已迫在眉睫。目前更多分析認為,此次加息不但是情理之中,而且僅是一個開始。我較認同這種觀點,在通脹勢頭趨高的背景下,上述加息不足以對抗通脹。這預示著,未來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孫立堅 復旦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
易憲容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左小蕾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