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哲:500民企“胳膊”擰不過兩央企“大腿”?
2010-08-31 01:30:00
畢曉哲
兩家央企年度凈利潤頂得過民企500家凈利潤的總和,這也怪不得社會公眾以“央企兇猛”來進行評價。但廣大民企不想賺更多的錢嗎?不是它們不想,實際上它們“不能”。
首先,央企巨額利潤的取得來源于政府大量財力注入和扶持。據有關數據顯示,從1997年開始,政府不惜重金投入對國企進行減負和扶持。1998年,政府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入2700億元作為準備金;1998年,信達、東方、長城和華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主營收購、管理和處置從國有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以改善國有銀行資產質量。這些固然有政策導向的因素,也有央企發展恰逢改革開放政策的惠顧,但無論怎樣,民企相比央企而言,至少在資金和政策扶持上首先就“弱了一頭”。
無論是政策還是資源,民企總體上根本無法和壟斷央企抗衡。這也注定了就算有一堆民企的“胳膊”,也擰不過人家央企的 “大腿”。而在實質上,這也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比如中國工商銀行被稱為“世界最賺錢的銀行”,僅僅該行一年的手續費收入就高達100余億元,夠數百民企“沒日沒夜”拼半年。再加上壟斷央企有“哭窮”權,與國資主管部門和物價部門的關系更“鐵”,會鬧的孩子不愁沒奶喝。“哭一哭、叫一叫”就可以要來數百億的 “大禮包”,而民企當然不行。如此分析,也怪不得民企如此“孱弱”,而央企如此財大氣粗。
但央企內在的賺錢能力、經營管理水平真的是超出民企上百倍嗎?從更能準確衡量企業經營盈利能力和水平的資產收益率數字可以看出:2009年A股上市國企的凈資產收益率為3.05%,同期民企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卻達到8.18%。這也意味著,前者還不足后者的40%。
客觀上講,央企利潤過度膨脹,民企利潤過度“萎縮”,絕不是民生之福。市場本身也是一塊大蛋糕,尤其是國內市場份額是有限的,壟斷央企分配得多,民企就只能少分一杯羹。目前,央企不但涉足和壟斷了能源行業,對于“比較掙錢和來錢快的”土地和商品房市場一樣 “虎視眈眈”,原本沒有資格從事地產交易的央企近年來也大舉入市。就在今年兩會期間,政府要高調調控商品房市場之時,北京市土地市場產生的3個“地王”全部為央企所得,其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煙草總公司這樣的非房地產主業央企也成功地打上榜單。這許許多多不爭的事實說明,壟斷央企在某種程度上 “不想發財都不成”。如此一來,民企生存空間將會更加逼仄,進而直接影響最廣大的就業群體。
500家民企頂不過央企中的一兩家,這不是什么正常的市場經濟狀況,背后必然透露出社會成果分配領域的不公。民企的利潤低,企業的職工也就不可能分到多少“紅利”;而央企財大氣粗之下,除了向國庫繳納可憐的10%利潤之外,不排除大量的利潤被分配到了高管和職工們的腰包。日前,媒體披露了南京的一個兩歲的女童獲得爺爺奶奶贈給她的400萬元高檔別墅當嫁妝這樣一則消息,而據透露,女童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均為央企職工。這樣不正常的現狀,不值得有關方面重視和解決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