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詩成:泥石流災害 需“田間地頭式”預警
2010-08-10 02:03:34
畢詩成
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牽動著國人的心。截至9日14時,災害已經造成337人遇難,1148人失蹤,4.7萬人受災。據介紹,災害造成5公里長、500米寬區域被夷為平地,這一區域居住有近2000人,已查清被掩埋300戶左右。有人問,為何不到一個小時的暴雨會有如此大的災害?中央氣象臺播報員解釋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居民居住區域本身處于山與山的夾坳之間,短時間的暴雨會迅速釀成大的災害。
仔細梳理最近各地關于水災洪災的報道,可以發現這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大中城市之外的縣鄉尤其村鎮地區,聚居民房所處的地理位置安全性缺乏必要評估,蓋房規劃審批缺乏應有指導,對于日常災害的預警與防范也非常羸弱。很多低洼處、山坳里的居民與民居,在災害面前束手無策,缺乏起碼的應對能力,只能任由“天災”肆虐。
對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國土部門專家初步認為特殊地質構造、汶川大地震影響是此次災害主因,而上半年持續干旱、遭遇強降雨也是重要因素。我們相信專業的判斷,但值得深思的是,地質構造、地震影響等都是客觀因素,我們也無法改變強降雨在大家酣睡時來襲,我們所能改變的,是民眾抵御泥石流災害的主觀能動。比如這個地區多大的降雨可能引發自然災害而應該動員民眾避險?民眾是不是知道該如何躲避?
有報道稱,早在2005年,甘肅的《蘭州晨報》就曾對白龍江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深度調查,指出位于這一流域的舟曲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時面臨洪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威脅。如果媒體披露的生態問題得到重視,今天我們還會付出上百人遇難、上千人失蹤的慘痛代價嗎?
追問不是事后諸葛亮的矯情,而是基于一種對比的認知。筆者的老家遼寧大連普蘭店市有個老帽山地區,上世紀80年代初曾發生過嚴重的泥石流災害,造成118人死亡。但筆者前兩年回老家卻發現了令人欣慰的現象:溝谷旁不時會看到當地政府樹立的“泥石流避險路線示意圖”,上面標明了附近居民區的位置、溝谷的地形、居民避險逃跑的路線和避險的位置,報災電話;有些居民家房頂安裝了測量雨量的“量雨器”,下雨時居民在家就可以監控降雨量,如果降雨量超過臨界雨量100毫升,相關部門就會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在災害易發地區安裝了很多警報器,有專門部門根據降雨量等資料,決定居民是否需要撤離,如果需要就會拉響警報……據介紹,每年汛期前當地都會組織居民躲險避險演練。說實話,這種服務到田間地頭的政府行為令人敬佩。
這些年來,泥石流災害為何頻頻在鄉鎮農村釀禍,除了地質與植被破壞之外,筆者了解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農村建新房子也搞宅基地審批,但不同于城市樓房的嚴密規劃,幾乎沒有人會管你建房的位置是否安全,如何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等,大家只能憑個人的感覺自我評估。對于很多小城鎮、村落的形成,政府多半情況是不干預的,泥石流溝口處地勢平坦,隨著人口增多,新興村落大多建在這里,一旦發生泥石流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就更大。比如舟曲縣這樣的特殊地區,在水電開發、木材開發等方面,顯然應該有更通盤的考慮。
根據我國2004年3月實施的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對于泥石流活動區修建居民點、工礦企業、交通干線等進行躲避、治理等指導工作作出詳細規定,并指明由各級國土部門負責。也要承認,這是一項繁雜的工作,做好災害易發區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查清容易受到災害威脅的人群、建立健全鄉鎮轉移避災指揮所、建立健全山洪的群測群防系統以及做好日常搶險訓練等,既要財政保證,也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在一再發生的地質災害面前,在動輒幾百上千人生命財產受到侵害面前,這項復雜的基礎工作實在應該列入議事日程,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高度來推進。
一個民族的災難要在進步中得以補償,光強調天災的 “多少年一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人的能動性上探出最長的智慧杠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