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引發經濟動蕩 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2010-05-11 02:54:23
每經實習記者 胡巖
過去一周,歐美股市連續暴跌,美國道指一度跌破10000點,將最近幾個月來的漲幅盡數抹去;大宗商品也遭遇“滑鐵盧”,在原油和銅的帶領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主要品種創造了超過4%的跌幅;恐慌情緒蔓延導致避險資金四處尋求出路,黃金一度遭到熱炒。與此同時,美元強勢反彈,美元指數創了一年多來的新高,歐元則大幅度走低。
發生在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正在一波三折地演繹著,其對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超出了人們的預期。金融危機剛爆發時全球金融市場的種種表現,在過去一周內再度呈現,市場是否已開啟“二次探底”之門?
盡管中國股市最近因本國的“擠泡沫”行動一直在下跌,但外圍股市的暴跌,也成為時下A股進一步深幅下跌的又一重要推手。世界經濟動蕩不安,中國經濟能否能獨善其身?
對話記者
每經實習記者 胡巖
對話嘉賓
劉煜輝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
經濟評價中心主任李 晶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
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
二次探底陰云難去
NBD:過去一周不斷傳來負面消息,在全球市場,除黃金、美元和日元上漲之外,各國股市、大宗商品、歐元無一例外出現暴跌。金融危機時的景象似乎又在上演,人們擔憂隨之而來的全球經濟二次探底風險是否難以避免?
劉煜輝:單純的技術調整并不能解釋本輪股市的暴跌,我認為投資者的過度恐慌才是導致全球股市動蕩的根本原因。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違約風險驟增,誘發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市場對希臘處理債務危機的能力失去信任,擔心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如今,主權債務危機已動搖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內穩性,甚至開始干擾市場對風險資產的有效定價和資源配置,出現股市、匯市的市場大動蕩也就不足為奇了。
NBD:現在希臘風險敞口較大的主權債務大概是近千億歐元,問題是,在歐洲,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國也有類似狀況,其主權債務合計超過3萬億歐元。許多國家極其擔憂希臘債務危機擴散,這一擔憂是否可能成真?還會出現第二、第三個希臘嗎?
劉煜輝:盡管希臘這種高債務、高赤字、低增長并存情況并不普遍,但仍有必要關注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這些國家都赤字高企,但起點比希臘好,葡萄牙的公共債務率在危機開始時約為65%,西班牙約為40%,它們仍能以較低的利率發行國債。同時,這些國家都存在信貸過度寬松、杠桿率過高、房地產泡沫等問題,且真實GDP增長率下降,確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希臘”。
李晶:從過去一周情況看,希臘債務危機的影響正在擴大,國際投資者開始從資本市場撤離,在擔憂情緒作用下,資金加速流出導致市場大幅下滑。如果歐盟其他國家都出現主權債違約風險,這一問題將引發市場的多次“折騰”。當西班牙模仿希臘向歐盟求救,使得歐盟再次出手之后,葡萄牙也會效仿,接下來愛爾蘭、意大利等國會輪番沖擊。
財政緊縮引發恐慌
NBD:除了歐元區債務問題嚴重,目前美國和英國,預算赤字都達到了其GDP的十分之一,歐洲和日本的赤字僅相當于美英的一半。大多數國家為刺激經濟復蘇,利率都接近于零,這同時也帶來通脹風險,一旦通貨膨脹導致低利率政策難以為繼,會否引發另一場經濟危機?
劉煜輝: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再如何發展,還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現在談論它會引發第二波危機為時過早。雖然現在學者預言美國再次出現危機已成潮流,但美國可以自由使用“印鈔票”來為新赤字融資,這是那些歐洲小國所做不到的。
NBD:歐盟援助希臘也不是無條件的,要求其在國內采取緊縮政策,減少赤字。但是,此舉在希臘國內遭到了強烈的反對,金融危機大有演化為政治危機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會擔心這對剛開始復蘇的世界經濟會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劉煜輝:對希臘這些財政資源幾近枯竭的國家來說,一旦歐洲央行過早加息,或者過快回收流動性工具,將給它們帶來致命的打擊。但市場的恐慌情緒并非單純來自歐元區的債務危機,更重要的是債務危機將帶來的新一輪全球財政緊縮,可能會使全球剛見起色的經濟重回疲軟。在希臘爆發嚴重債務危機后,歐元區國家已紛紛采取財政緊縮政策,這同時也將影響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
中國政策如何發力
NBD:從希臘債務危機仍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介入,并導致全世界為其埋單可以看出,經濟實力雄厚的歐元區尚不能獨自處理希臘的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越來越深刻的今天,中國能否在歐債危機中獨善其身?
李晶: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如果希臘危機傳導到其他歐盟國家,必然會給中國出口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危機導致歐元貶值,而中國的人民幣又是緊盯美元,這就使得人民幣相對歐元升值,從而打擊中國的出口。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中國股市已經出現了持續的下跌,危機所引發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歐美股市的大幅回落,自然也就對中國經濟構成了新的壓力。目前A股市場的徘徊,主要基于市場對宏觀政策,特別是房地產新政的擔憂情緒濃厚,導致2010年二季度的A股市場存在較大壓力。
NBD:盡管中國股市最近因為本國的政策調整一直在下跌,但是外圍股市的暴跌,也成為其深幅下跌的又一重要推手。未來中國外部環境還可能出現諸多變數,實行“退出戰略”的美國經濟可能再次探底,歐元區債務危機也可能進一步惡化。如果外部經濟上演“二次探底”,中國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在哪里?
劉煜輝:現在中國給外界的預期就是要加息、要升值。率先退出刺激政策確實會面臨投機性資本流入的風險,但維持刺激政策過久,危險更大。因為維持刺激政策過久,會增大實體經濟通脹風險和資產泡沫的問題,這對于發展中經濟體影響更大。由于經濟復蘇形勢不同,全球不同國家并不需要同時退出刺激政策。對于復蘇強勁的經濟體,譬如中國,政策的正常化有必要更早一些。
NBD:雖然近期加息傳聞屢屢打壓國內股市,但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加息對股市不會有太大負面影響。不過,在其他主要經濟體尚未退出刺激政策的情況下,中國提前加息會不會加劇“熱錢”流入?
李晶:中國央行使用利率工具行使貨幣政策的效果,受到人民幣低估的顯著約束。如果提高利率,將進一步誘使資本流入,并增加央行控制通脹問題的挑戰。因此,在美聯儲加息之前,央行的主要工具只能是準備金率。當然,央行可以在此之前進行一些小幅度的加息,同時輔以資本管制來控制資本流入。
結束語:從專家觀點來看,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并不牢固,各國決策者需要面對的是更為復雜的經濟形勢,既要推動經濟繼續增長,又要兼顧控制通脹預期和資產價格。對中國來說,復蘇來得比人們預期的更快,而對未來通貨膨脹和外部經濟沖擊的擔憂也來得更早。刺激政策能否安全退出,經濟能否“軟著陸”,需要施政者采取主動調整,靈活應對。感謝兩位專家的解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