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誰說中國人不愛消費
2009-12-11 04:40:29
每經評論員:葉檀
12月11日,宏觀經濟數據將出爐。數據不會有什么意外,因此,市場也不會有什么轉折。從目前的數據上看,明年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的好年景,但從農產品到鋼鐵,價格都會上漲。宏觀數據再好,不能拉動消費也枉然,擴內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
數據發布前一天,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介紹,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央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超過總量的50%,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和移民安置,以及汶川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明年中央投資安排要繼續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
說政府不關心民生、不關心消費不是現實,問題的關鍵是,轉移支付不可能拉動消費,就像扶貧不可能讓貧困鄉富裕一樣。必須給民眾造富的環境,必須讓民眾分享城市化過程中的紅利。
一個流傳久遠的謬誤是,中國人不會消費,實在是大錯特錯。短短幾年,中國已經成為奢侈品第二消費大國,已經超過美國只落在日本之后;據初步統計,今年1~11月國產汽車產銷雙超1200萬輛,預計全年將突破1300萬輛,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在2009年頭三個季度,我國整體零售額按實值計算增長了16.5%,比去年危機爆發之前還高出兩個百分點。
中國人消費率低嗎?讓數據說話。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扣除價格變動影響后比1978年擴大了11倍,年均增長8.8%,雖然比不上GDP增速,但并不低。要注意的是,我國的消費可能被低估,最明顯的是在住房、教育、醫療消費方面。既然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這三方面的支出都屬于剛性支出部分,與吃穿住行等相同,為什么不能建立完整的統計指標將三部分納入消費支出?
即便如此,我國的消費率依然要低于印度。按照某些官員的中國消費率過低是因為民眾過于節儉、社保制度不健全的邏輯,提高消費的辦法有二:一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二是銀行數十年來實行零利率把居民存款趕入消費市場。不料,沒有趕入消費市場,而趕入了股市、樓市。
中國儲蓄率很高,但主要是政府與企業尤其是企業增長快。根據周小川先生的權威數據,從1992年到2007年,中國居民儲蓄占GDP的比例基本穩定在20%左右,因此居民儲蓄變化肯定不是總體儲蓄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反觀同時期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則發現兩者都有大幅度攀升。比如企業儲蓄占GDP的比例在1992年是11.3%,2007年這一比例達到了22.9%,占比增長超過一倍;政府儲蓄在1992年占GDP的4.4%,2007年該比例提升為8.1%。
機構儲蓄的增加,意味著管理機構掌握資源增加,意味著資金通過企業向投資轉化。是的,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最大的鋼鐵制造基地、最大的鋁制造基地等收入囊中,背后支撐的是全球市值最大銀行的前幾名。換言之,中國居民用低工資與零存款利率支持了中國的高投資,才使中國的基建短短十幾年全面改觀。
政府掌握資源增加,意味著建立基本的保障體系、提升欠發達地區的消費能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前者是政府的責任,后者偏離了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低效使用資金。政府需要做的是給民眾公平的財富增值與創業環境。
發改委主任張平表述民生投資時,認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大有起色,但增加的房價將大批可以購買商品房的人趕入夾心層的行列;政府給農民養老保險每月55元,試問如何能夠培育有效的消費群體,而一旦讓農民享有土地財產性收益,則消費自然跟上;一方面進行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個體戶數量大幅減少,行業玻璃天花板決定了民間財富生成艱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讓政府掌握所有的資金不斷進行轉移支付,還不如在建立基本保障制度的同時,建立良性機制讓民眾有創富之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