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十字路口望商品趨勢
2009-06-20 02:00:58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目前影響商品市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第一是美元的方向,第二是中國的收儲。
美元現在位置很關鍵,到底是上是下?商品市場下半年走牛還是走熊?全世界都在盯著美元,盯著美元的儲備地位……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也深受中國因素影響,下半年中國是否拋儲,決定了農產品是否重歸跌勢,政策市或將是未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避險情緒還將抬頭美元或將上漲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當股票、商品大漲時一般伴隨著市場信心提升,市場對經濟走出低谷預期增加,然而該進程可能充滿反復,根本原因是全球經濟問題并未根本解決,而且所采用解決手法本身存在問題。
從現階段情況看,美國大印鈔票,造成銀行問題暫時被掩蓋,但由于銀行急于歸還政府援金從而擺脫美國當局左右,勢必造成資金仍然難以流入實體領域。近期美國的經濟指標多數好于預期,只是工業、制造業指標是個例外,這就很好證明了這點。
美國民眾的儲蓄率已從危機前的負值升為當前的4%左右,未來還可能升為10%左右。對全球經濟而言,該進程是必須的,同樣也是痛苦的,這意味著美國消費增長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振,這不僅沖擊美國實體經濟,反過來也沖擊類似中國之類的出口型國家,出現全盤皆損格局。當前美國的信用卡違約率提升,差不多達10%左右,汽車業已深受沖擊,人人盡知,信用卡、車貸問題可能是房屋危機后另一潛在危機暴發點。
近期美股開始大跌,投資者開始懷疑前期過度樂觀,如果未來經濟出現更大反復,不排除市場中避險情緒再度抬頭,而這至少會壓制些高收益貨幣,進而支撐美元進一步上漲。
最終需求受沖擊 商品有可能回落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采用的救市手法大存問題,以通用汽車來說,去年年底就可破產,卻耗費寶貴的納稅人資金后再不得已放棄,這明顯存在問題。
向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大舉注資存在更大問題,其實質并不是避免經濟危機,而是盡量后拖和平滑化處理,當沖擊小時其沖擊時間必然延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救市越是積極,未來遷延時間就會越長,而這在日本前十幾年經濟進程中正得到最好證明。
美國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是過度消費問題,居民和政府均大舉舉債消費,當前解決問題的辦法卻仍是刺激消費,這種加把泡沫去解決既有泡沫的方法以前還行,但當前已經不行,因當前的泡沫規模已大至極限。
美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得“還債”,但當時有兩件事使其拖了過去,一為冷戰“獲勝”,二為互聯網泡沫。其后在世紀初又面臨“還債”問題,但格林斯潘亂來一通,17次連續減息將利率搞到戰后最低,泡沫于是轉向樓市,不僅舊債未還,還欠下新債,這回幾乎再窮的人也“買得起”房,美國舉債力度事實上已達極限。
近半年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元提出質疑(近期是“金磚四國”聯手發難),這使美國繼續通過鑄幣國地位掠奪各國難度提升,美國轉嫁債務危機的能力有可能走向終結,所以也確實到了“還債”的時候,而這就是減少消費和提升儲蓄,這將不可避免地沖擊全球經濟,沖擊最終需求,同時造成避險情緒反復,最終美元可能上漲,商品有可能回落。
當前美元位置微妙,該位置已“不允許”繼續大幅滑落,因如果美元指數再度回到70點一帶,不用說國際油價會躥上每桶80美元以上,進而沖擊稍有起色的全球經濟。很顯然,高油價一方面推高物價,一方面擠出消費,最終或使“滯脹”可能性大幅提升。
美元大幅貶值或致通脹失控
美元上漲、商品回落或許不需要理由
每經記者 鄭步春
可以說,除了產油國外,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無不擔心油價繼續上漲,甚至是產油國也有所擔心,因對產油國來說,油價太高也不見是好事,最好的事是油價能處于 “令其滿意的適當高位”,最重要的是適當的高油價能有持續性,而不是摧毀需求。
判斷未來油價和金價走向或能有助于我們判斷美元走向,因為如果我們假定美元會大跌,那么一般就會假定金價這回能沖上每盎司1000美元這一歷史鐵頂,油價也會至少漲上每桶80美元。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局勢很易失控,金價要么不上千元大關,一旦突破被證實有效,會馬不停蹄般沖向2000美元。從技術上看,金價的鐵頂被沖破后,后市沖力或相當驚人。
如果投資者暫無法去想像金價有效突破一千美元大關,也無法想像油價大漲,那么就基本可去猜測美元“不會輕易跌倒”,雖然說不出充分理由。
外匯市場中許多事情其實也說不出理由,當匯率走向符合多數強勢國家利益時,匯率也就一般會這么走,除非局勢真的失控。退一步說,即使國家意志在匯市中起不了作用,那么美元大幅滑落也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因美元大貶一定會造成全球經濟混亂,通脹失控,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僅受損程度未必大于其他國家,而且還能賴去更多債務,而這對美國和美元利多。所以說,這里面其實存在“自限”機制,雖然能比較隱晦。
筆者不信美元崩盤時全球經濟能不混亂,也不信其他多數國家應對混亂的能力能強過美國,更不信通脹會有利于債權人而不是有利于負債者。因此,美元上漲不需要理由,這已超越了一般經濟指標可理解范疇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綜合考量。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